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25章 百工(2/3)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0840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21

    “你特麽在逗我嗎?”鮑鴻見狀,完全是無言以對,特麽哪怕是在漢末,佛教的時常也是比較少的,你這個造塔的專家爆出來作甚?

    “亂入第三名武將,宋末元初棉紡織專家黃道婆,工術7 ”

    黃道婆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早年,黃道婆逃到崖州即現在的海南崖縣。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年輕婦女隻身流落異鄉,人生地疏,無依無靠,麵臨的困難可想而知。但是淳樸熱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黃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讓她有了安身之所,並且在共同的勞動生活中,還把他們的紡織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她。

    當時黎族人民生產的黎單、黎飾、鞍塔聞名內外,棉紡織技術比較先進,黃道婆聰明勤奮,虛心向黎族同胞學習紡織技術,並且融合黎漢兩族人民的紡織技術的長處,逐浙成為一個出色的紡織能手,在當地大受歡迎,和黎族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在黎族地區生活了將近三十年。但是,黃道婆始終懷念自己的故鄉。

    她從崖州返回故鄉,回到了烏泥涇。黃道婆重返故鄉時,植棉業已經在長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紡織技術仍然很落後。在鬆江府以東的烏泥涇鎮,教人製棉,傳授和推廣“捍(攪車,即軋棉機)、彈(彈棉弓)、紡(紡車)、織(織機)之具和“錯紗配色,綜線挈花”等織造技術。她所織的被褥巾帶,其上折枝團鳳棋局字樣,粲然若寫”。由於烏泥涇和鬆江一帶人民迅掌握了先進的織造技術,一時“烏泥涇被不脛而走,廣傳於大江南北”。當時的太倉、上海等縣都加以仿效。棉紡織品色澤繁多,呈現出空前的盛況。黃道婆去世以後,鬆江府曾成為全國最大的棉紡織中心,鬆江布有“衣被下”的美稱。

    黃道婆是我國棉紡業的先驅,十三世紀傑出的紡織技術革新家。她有著不畏艱辛、勇為下先的革新精神。她把在海南學得的棉紡織技術帶回家鄉,在上海鬆江一帶推廣傳播。並經過改革,創造出一套先進的棉紡工具和紡織技術,不僅澤被故裏,造福一方,極大地推動了我國棉紡業。為弘揚元代紡織革新家黃道婆的豐功偉績和激勵後來者

    然而,關鍵的問題卻在於,紡織這個東西所需要的必要條件是有很嚴苛的要求的,在技術、材料、工具等都不具備的情況下,係統給了7 的點數,並不是黃道婆在曆史上取得的成就僅僅是這個分數,而是她亂入到這個世界之後,對防治技術的展能夠達到的成就,在7到1之間,如果展的並不好,泯為凡人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亂入第四名武將,刺繡工匠盧眉娘,工術95 ”

    盧眉娘,唐代南海人,眉如綿且長故名。幼慧悟工巧,能以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大不如粟粒。更善作飛仙病蓋,以絲一拘分為三段,染成五色,結為金蓋,五重中有十洲三島,玉女台殿,麟鳳之像,而執幢孝節童子,亦不哲千數。唐永貞元年南海貢之,順宗嘉其工謂之“神姑”,令止於宮中。元和間,為道士放歸,賜號曰逍遙。羅浮處士李象先作盧逍遙傳。按曆代畫史匯傳引作媚娘。《廣東通誌》、《杜陽雜編》。

    蘇鶚《杜陽雜編》記載: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盧眉娘,工巧無比,能於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字之大不逾粟粒,而點劃分明,細於毫。其品題章句,無有遺闕。更善作飛仙蓋,以絲一縷分為三縷,染成五彩,於掌中結飛蓋五重,中有十洲、三島、人、玉女、台殿、麟鳳等像,再外列執幢棒節之童千餘。蓋闊一丈,重不足三兩。順宗讚其驚人技藝,稱她為“神姑”,並令其居住在宮中。元和年間,憲宗賜以金鳳環。盧眉娘不願在禁中,遂度為道士,回歸南海,賜號逍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