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50章 符書(2/3)

作者:龍城狼騎字數:10304更新時間:2019-03-09 14:09:26

    這時期郵驛展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紙質文書得以普及。據左思《三都賦》寫成之後,“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紙逐步取代了簡牘,使郵書的傳遞更為便利。

    驛站有名,還有一些東西同樣非常有名,也屬於這個範疇之中,那就是符信,比如著名的虎符、竊符救趙等等就是這類東西。

    中國進入戰國時代,封建社會從此形成、展,前後長達年。作為封建社會的開始,戰國時代生機勃勃,社會經濟迅展。通信事業隨之而有了巨大進步。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交往空前頻繁。那時,以東周王都洛陽為中心,東至齊魯,西到關中,北抵燕趙,南達吳楚,四通八達,都有驛道相通。因為當時諸侯國頻繁角逐,各自有一批客謀士,他們往來在各國間遊謀劃,也促使郵驛空前繁忙起來。

    戰國時期,郵驛通信繁忙的標誌之一是簡書與符信的風行。

    那時候,紙張尚未明,而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已被淘汰,逐漸興起的是竹木製作的簡書通信。簡書是把書信或文章刻寫在竹木簡上,西周開始出現。《詩經》上便有:“王事多難,王遑啟居。豈不懷歸?畏此簡書。”意為:國事多艱,周王得不到安寧。我豈不想早日歸鄉?害怕的是政府又來軍事文書。這裏“簡書”就是竹木簡書信。戰國時候,大凡日常公文、官吏奏報、官方通信、客上書,全用簡牘。簡信一般字麵向內,捆上加封,長信則把簡片用皮條連係成冊,卷成一卷,裝外加封。這樣的公文書信,無論從哪一方麵,都比以前甲骨輕便多了。

    符信是通信的信物,即通行的憑證,有符有節。節,是身份證明,供使者或商人在路途中使用。持有此節者,沿途住宿夥食一律由傳舍供給。在湖南長沙出土過一枚戰國時的銅節,為馬形,又稱“銅馬節”。據古文字學家於省吾考證,這是作為“騎傳侯”的身份證明。“侯”,是掌管騎傳的官名,“騎”是單騎通信的稱呼,“傳”指“馹”這種華貴的傳車。騎傳侯是專理車傳和馬傳的專職官吏。有了這一份證明,在郵驛大道上就可以暢行無阻。符與節略有不同,大半是軍事憑信,也可作為國家治安所規定的通行證件。一般符分左右兩半,一半為國王所持,另一半給帶兵將領,調兵時把兩符相合,以為驗證。

    戰國時期,驛途上也用過一種稱為“封傳”的證件。據《史記》載,孟嚐君從秦國被釋放回齊國時,秦昭王後悔了,想派人把他追回來。但孟嚐君已經乘快車逃跑了。他更換了“封傳”,變換姓名,夜半混出了函穀關。秦昭王命快郵車迅追趕,也沒有追回。唐朝學者考證,這種封傳,就是後來的驛券,一種在驛道上行駛的證明。上述故事,就是孟嚐君利用門下食客雞鳴狗盜之徒偽裝雞叫賺開關門的典故。秦國通過關卡的通行符證製度很嚴,據,此製為商鞅所定,而後來,商鞅自己因被陷害要逃離秦國時,在一客店裏卻因無證件而被扣留,終於被秦軍所獲。

    戰國時期,符節的名稱和種類很多。就用途,有路節、門前符節等。從形狀講,則有鷹節、雁節、龍節、虎節、馬節、熊節等。

    持有符節的使者,有通信過程中擁有特權。如果遇到交通阻塞的情況,他可以優先通過;宣布戒嚴時期他也可以不受限製破例放行;他還可以迅地見到君王。但是他們的通信時間,由有關部門給他們規定了期限,必須在什麽時候到達何地,都有一定規定。這叫做“皆以道裏日時課”,保證了通信的按時到達。

    戰國時期的通信工具比前代有所進步。單騎通信越來越多,“遽”這個字也即有了騎馬通信的含義。除國家重大事務交由專使、特使去辦理而外,當時一般通信的權力逐漸下移,交給職務較低的下層官吏負責,這些人名稱叫“信臣”、“候吏”、“傳言”等。眾多名稱的出現,明通信業務在當時是司空見慣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