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鹽田簡介(1/2)

作者:煙頭不滅字數:3678更新時間:2021-04-27 04:56:35

    sh_read();

    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方法主要是“鹽田法”這是一種古老的而至今仍廣泛沿用的方法。使用該法。需要在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的地區選擇大片平坦的海邊灘塗,構建鹽田。

    曬鹽法

    目前,從海水中提取食鹽的方法主要是“鹽田法“這是一種古老的而至今仍廣泛沿用的方法。使用該法。需要在氣候溫和,光照充足的地區選擇大片平坦的海邊灘塗,構建鹽田。

    鹽田一般分成兩部分:蒸發池和結晶池。先將海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再倒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這時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剩餘的液體稱為母液,可從中提取多重化工原料。

    海水→蒸發池→結晶池→粗鹽和母液

    古代我國沿海居民利用海水製食鹽,把海水引入鹽田,利用日光和風力蒸發濃縮海水,使其達到飽和,進一步使食鹽結晶出來。這種方法在化學上稱為蒸發結晶。

    粗鹽

    母液

    鹽田通常分為兩部分:蒸發池和結晶池。先將海水(或海水地下鹵水)引入蒸發池,經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時,在導入結晶池,繼續日曬,海水就會成為食鹽的飽和溶液,再曬就會逐漸析出食鹽來。這時得到的晶體就是我們常見的“粗鹽“。剩餘的液體稱為母液(也稱“苦鹵“),可從中提取多重化工原料。

    海鹽,最原始的製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盤為煎,用鍋為煮,史稱“煮海為鹽“。經過十數世紀的實踐改進,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為淋鹵煎煮。用煎煮法製取海鹽不但產量低,而且質量差。

    是誰最先發明、采用海水灘曬製鹽呢?正是無棣碣石山附近的鹽民。據明代學者宋應星撰著的《工開物作鹹第五》記載:“海豐有引海水直接入池曬成者,凝結之時,掃食不加人力。與解鹽同。但成鹽時日,與不借南風則大異。“

    這段記載中的“海豐“就是指明代山東省的“無棣縣“。“無棣“一名始見於《春秋左傳嬉公四年》,明初,因避明成祖“朱棣“之諱,改名“海豐“,1914年又恢複無棣之名。其中的“解鹽“係指山西解州之解池所產之鹽,解鹽質量居當時國內之首,屬“貢鹽“之列。無棣灘曬的海鹽質量與解州貢鹽相同,無棣製鹽水平可見一斑。

    山東夙沙氏煮海為鹽,為華夏製鹽之鼻祖。周初封薑太公於齊“北

    至於無棣“,據《管子》載:“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為鹽“。《史記》載:“太公至國……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由此無棣鹽業日盛,西漢時渤海郡置鹽官。魏晉時鹽民在碣石山上修建鹽神廟(亦稱“鹽神祠“),因此碣石山又俗稱之為“鹽山“。《魏書地形》由此“鹽山神祠“的記載。《鹽山縣誌》p108:“隋開皇18年(598),以縣境東南近海處有一座山名鹽山,以山名改高城縣為鹽山縣。鹽山(今山東無棣縣境內大山),古稱碣石山,春秋時改稱無棣山。山下有月明沽產鹽,山腰有鹽神廟,魏晉時稱鹽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