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65章 莊子的大宗師教我們如何做人(一)(1/2)

作者:我說那個誰字數:5654更新時間:2023-10-30 19:32:09

    莊子《大宗師》主題釋義應該是:以此為師,人生無大過。

    孔子曾經感歎:加我數年,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可以說,讀懂了莊子的“大宗師”,以此文為師,“可以無大過矣”,以後就不要再去讀《易》了。

    《易》隻是占卜之書,隻是在不能確定最後結果的情況下,才求告於天地神靈的一種心靈的安慰。最終結果如何,是不可能預料的。

    占卜!隻是給自己堅定一下信念而已。

    智者占卜,其實心中早已有了幾種可能的結果。隻是!不知道最終結果。因為!事物的發展不是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可為了堅定自己的信念,或者!堅定大家的信心,才去占卜的。

    如果盲目地相信占卜的結果,那就迷信了。

    其實!無論占卜的最終結果如何!智者都有了應對之策。凶有應對凶的辦法,平有應對平的辦法,大吉有應對大吉的辦法。隻有庸俗之人,隻盼望占卜占出大吉之卦,而害怕大凶之卦。

    扯遠了!回歸正題。

    再從頭擼一遍莊子的內七篇,以便我們有一個整體的了解,以便解讀這篇《大宗師》。

    莊子內篇第一篇逍遙遊講人生境界,如何靈活用“大與小”、“有用與無用”等等來達到逍遙遊人生。其實!不僅僅是善用“大與小”、“有用與無用”,而是!要我們選擇正確地人生觀。人生觀選擇正確了,你的人生就可以逍遙遊。

    第二篇“齊物論”主要教我們如何提升境界。莊子講:提升認知境界要站在道的認知高度上,而不是人與社會關係這個狹窄的高度上。要站在人與自然、天地、道的關係上,然後再回歸現實。

    在第二篇“齊物論”裏,還講了什麽是道。但主要還是講人與天地、自然、道之間的關係。還講了道家的生死觀,以及物化。

    什麽叫物化?就是人與萬物一樣都來源於道,來源於自然界,死後又回歸到自然界中去,物化成另外一個物種。

    物化,也就是進化、變化的意思。作為任何一個物種或者說是物質,此物死彼物生,是永遠存在的。

    當然!物化講的是一種認知的境界!教你要有這種認知的高度。而並不是說,人死了就變成另外一種物了而人的意識還存在,並不是這個意思。可道教和信仰迷信的人會這麽認為的,古代人大多數人是這麽認為的。

    因為!畢竟那個時候人類的知識還是有限的,要別人都唯物主義,是不可能地。

    而作為真正地道家,不是這麽認為的。

    作為道家,是要有這種認知的境界、高度,要認識到這一點。你不能達到這個認知的高度、境界,你可能永遠都不會懂得道家學說。

    因為!道家學說或者說是莊子學說是唯物論的,不是唯心論也不是消極虛無主義。解讀者帶著自己的認知成見去解讀,就無法讀懂。隻有真正理解了道家的道,才能讀懂老莊哲學。

    總之!帶著“成見”去解讀,你就永遠無法讀懂。

    關於“成見”,莊子在“齊物論”篇裏也解讀了。一個人不改變成見,就無法重新認識這個世界,就隻能永遠做一個“從眾者”,人雲亦雲,糊裏糊塗地生活著,過影子一般的人生。

    影子的人生,莊子也在“齊物論”裏講了。

    所以說!莊子內篇第二篇《齊物論》非常重要,沒有讀懂齊物論,後麵的文章你就無法讀了。

    莊子內篇第三篇《養生主》,講人與社會的關係,主要講社會的關係,從理論上講的。莊子把社會比喻成牛,庖丁解的是牛,而莊子解的是社會。如果你理解了社會關係,社會在你麵前就簡單多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