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百四十六章 建奴突襲(1/2)

作者:碑塔城主字數:8444更新時間:2019-03-15 17:22:17

    河西務,素有“京東第一鎮”和“津門驛”之稱。WwWCOM公元68年,隋煬帝開鑿大運河,開通了北京至杭州的水運通道,河西務因緊靠運河西岸而得名。元朝定都北京以後,軍需官俸無不仰給江南,河西務便成了出入京都的水路咽喉,因而,曆代朝廷在這裏設置的鈔關、驛站、武備等各種衙門曾多達十三個,最高官階為正三品,足見地位之顯要,明隆慶六年(157),河西務始建磚城。不過,因為明末經費緊張,河西務始終能建成像通州、薊州那樣的堅城,它的城防,頂多隻能算中強度,進攻這種城池對於後金來難度不大。

    事實上,河西務最好的防禦設施就是它東麵的京杭大運河。後金從薊州而過,在攻下三河後,如果要進攻河西務,就必須南下攻取香河,然後自東往西越過京杭大運河。

    秦書淮帶著人馬強行軍了一個多時辰,然後來到了一座拱橋前。京杭大運河上有不少這樣的拱橋。河西務,顧名思義在運河西麵,秦書淮從東麵來,要到達河西務就必須過橋。

    不過在全麵戒嚴下,這座拱橋已經被明軍接管了。

    幾個明兵上來盤問,秦書淮給他們看了令牌相關碟書之後,他們立即放行。

    過橋之後,走了不到一刻鍾就來到了河西務。

    河西務此時也已經全麵戒嚴,不入城的人要全麵盤查,連城邊上的客船、商船都要隨時接受檢查。

    在城門口,秦書淮向城門校尉又遞交了一遍憑證之後才被允許進入。入城之後才知道,才知道現在河西務的防務已經由何可綱全盤接手了。

    秦書淮立即奔往何可綱所在的城防衙門。

    見了何可綱,現趙率教手下的騎兵統領王寧也在,看來應該是被臨時征調的。有了王寧的引見,秦書淮與何可綱很快就熟絡了。

    秦書淮將橫嶺大捷的事情大致了一下,何可綱和王寧之前並不知道此事,聽完後又驚又喜。

    驚的是原本他們以為袁督師大敗,肯定是因為秦書淮在橫嶺的伏擊沒起到什麽效果,沒想到他竟然殲敵近萬。喜的是如果秦書淮的是真,那麽建奴的主力現在不過一萬出頭而已,這大大減輕了他們的壓力。

    雖然他們心底還是認為秦書淮有誇張的成分,但憑秦書淮之前展現出來的手段和良好人品,他們感覺這裏頭的水分應該不會太大。

    河西務原本有四千守軍,何可綱從玉田帶來了四千精騎,不想在半道上遭遇了後金右翼前鋒營的三千馬兵,兩軍隨即展開激烈交戰,四千關寧鐵騎不敵三千後金馬兵,折損了兩千五百多騎兵後才突出重圍,回到了河西務。不過,此役之中,嶽托的三千馬兵也損失了近千,這對於兵力緊缺的後金來損失不可謂不大。

    如此算下來,後金目前的主力就隻剩下了一萬一了。

    何可綱已經將在河西務附近遇到後金大隊騎兵的事情火報告給了袁崇煥。河西務是漕糧重鎮,袁崇煥收到消息後肯定不會棄之不顧。

    袁崇煥在通州,如果派兵來增援,他肯定會選擇征調船隻走水路,這樣一是度快,二是可以避免被後金伏擊。

    現在最重要的是河西務當前的防守問題。嶽托的前鋒營出現在河西務附近,雖然不知道他是來做什麽的,但這意味著皇太極的大軍已經離這不遠了。

    秦書淮、何可綱、王寧三人看著地圖討論了半個時辰,結果觀點十分一致,那就是要守住河西務就必須在運河上做文章。建奴要攻河西務就必須過運河,如果不守運河,那麽一旦建奴越河而過,憑河西務的城牆強度是擋不住建奴的攻城的。

    而建奴過河有兩種辦法,一是征調船,渡江而過。二是從橫跨兩岸的運河拱橋而過。明代時期,京杭大運河上已經建了很多拱橋。光是河西務附近三十餘裏內就有三座拱橋,不過都已經駐守了明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