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一章 己饑己溺(1/3)

作者:武陵年少時字數:8506更新時間:2020-09-02 14:44:15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嶽陽樓記】

    “百姓盼太平久矣、望能吏如望雲霓。我大漢疆域廣闊,有郡國百,縣邑千,其下鄉裏不計其數。此皆賴爾等俊才,為朝廷安民至善,開萬世太平。”皇帝的目光在人群中逡巡著,很快找到幾個熟悉的身影,他先說了一段開場白,用以勉勵後進。

    底下太學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聽到皇帝的綸音,皆豎著耳朵聽著,好在皇帝中氣十足、字正腔圓,就連跪坐在最後排的太學生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在皇帝說完一段以後,他們無不心神激蕩,整齊的在殿內稽首山呼。

    而遊楚卻是在下拜的時候愣了一愣,皇帝的聲音恍惚間似曾相識,好像是很久以前在哪裏聽到過似的,可如何也想不起來了。他強忍著抬頭看一眼禦容的想法,低著頭與身邊麵色激動的同學們一齊唱喏。

    “想我太祖高皇帝,領戍卒斬蛇起義,是為解萬民倒懸。其下孝文、孝景諸先帝,輕徭薄賦,施仁德教化百姓,我漢室乃有四百年之天下。如今喪亂已畢,漢室三興,是天不厭、民不棄。為國、為民,為我漢家執政之本,這四個字要謹記在心,倘或有失,則我無顏見列祖列宗,爾等亦不為我漢家臣子!”

    皇帝話鋒一轉,順勢提出‘為國為民’的執政綱領,這不但是定給所有臣子的責任,更是加在皇帝身上的責任。這一例正好與前麵的平羌碑文聯係起來,皇帝治政以民為本,所謂上行下效,為那些有心做事的臣子指引了方向。

    皇帝這話已不單是隻對殿中的太學生說,更是聽進了陪坐的趙溫、陳紀等人的耳中,他們當即離席,整肅莊重的帶領太學生們稽首應道:“臣等謹諾。”

    殿試的題目遠比策試更有保密性,因為它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而是早已被皇帝想好、一直默記於心,隻需屆時脫口而出:“孟軻有言:‘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鴉雀無聲的殿內,安靜的仿佛針落可聞,隻有皇帝一人用他清朗響亮的聲音,一字一句的說著,所有人屏息靜聽:“試問當今天下,何為民之樂,何為民之憂?”

    皇帝說完自己親定的策題後,便閉口不言,趙溫看著眼前仿佛同時入定、尚無動作的太學生們,輕聲一咳,說道:“動筆吧。”

    所有人紛紛反應過來,首先拿起筆快速的將皇帝說的題目默寫在麵前的白紙上,然後又動作一致的將筆放下,閉目沉思。

    皇帝引用的孟子這句話,意思是為官者應做民眾喜聞樂見的事、擔憂民眾擔憂的事情。而他的問題卻又是一道說明題,皇帝是很實際的,那些概而括之、內容空泛的答案未必能討他的意,反倒是那些從很小的切入點入手、以點帶麵,充分觀察過這個社會當下最激烈的矛盾的答案,才是皇帝真正想要的。

    這一次考試對於蘇則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難,不但是題目讓他糾結萬端,不知是從小處著手、還是從大的方麵論述;更因為他處在皇帝與一幹重臣的視線之下,肩頭承受的壓力比以往還要重上百倍。

    雖然像他們這般考中‘上第’的太學生來說,無論這次殿試的成績如何,起家至少是郡吏縣掾。但能進入前殿的太學生,誰不想靠著筆下文章,在君臣麵前一鳴驚人?

    因此過了一刻鍾,才陸陸續續有人提筆破題。

    就蘇則所知道的,皇帝有兩個半老師,一個是現任禦史中丞桓典,家傳《尚書》、另一個則是已故的前太仆趙岐,治學《孟子》、另外半個則是為皇帝講讀過一段時間的《孝經》的前司徒王允。

    以此而言,蘇則認為皇帝的治政思路,大體與幼時所學的書籍分不開,而皇帝出題引述《孟子》裏的話,也恰恰證明了這點。

    沿著這樣的思路,蘇則漸漸知道該從何下筆了,不但要聯係自己現實中遇到的問題,闡述民之憂樂,更要引述《尚書》裏聖王明君治國的理念,提出該怎麽做才可以使民憂為民樂,這樣寫才是首尾呼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