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73.公司化的工廠架構(2/3)

作者:肖邦亂彈琴字數:10968更新時間:2019-10-03 10:56:41

    雖然從礦機挖來了不少人,可這好歹的也是個設備製造工廠,需要的人數還是遠遠不夠,隻能從附近的農村招募工人。

    這些剛扔了鋤把子的農民,從來沒有進入過工廠,甚至好多連機加設備都沒見過,圖紙是啥玩藝兒都不知道,是無法從事車、銑、鑽、磨一類需要技術的工種的,就是電氣鉚焊,他們也幹不了。

    針對這個情況,姚遠結合過去他見過的鄉鎮企業培養工人的辦法,已經有了一套成熟的方案。他在幫慧搞那些企業的時候,也曾經將自己這個方案運用到培養人才上,效果還是不錯的。

    他不會像國企那樣,實行師徒傳幫帶的辦法。那樣太慢了,再他也沒有那麽多熟練技術工人。

    他就生產幾樣設備,這就決定了他的每一台機床,需要加工的產品樣式不多,就那麽固定的幾件東西。

    工人用不著樣樣精通。你在這一台機床上工作,隻要記住這台機床加工的這幾樣東西就可以。

    每一個工件需要加工哪幾個部位,都加工到什麽程度?不需要看圖紙,記住工件就行。

    至於要加工到什麽程度,你學會用給你的尺子就行。如果你連尺子都不會用,那你也用不了機床。這麽笨的人,你還是找地方涼快去吧,別在我這兒給我耽誤事。

    他這是把複雜的機械加工,轉換成南方工廠不需要技術的流水線作業的形式。

    這個形式,不是他發明的,是後來的鄉企,因為缺乏技術工人,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出來的,最有效的辦法,被他提前給拿過來,用上了。

    當然了,這個辦法就需要有懂行的技術工人在一旁監督,隨時指導這些外行。

    姚遠就把從礦機過來的,有限的幾個技術工人用上了。讓他們脫產,專門負責傳幫帶。每一個機加工種,都至少配備一個技術工人,他們不但要傳幫帶那些生瓜蛋子,還要負責產品的質量檢測,出了問題,追責隻到技術工人,不問下麵,逼著每一個工種都必須出合格品。

    這就與國企正規的生產車間完全不一樣了。

    這些技術工人,就自然形成了工廠的質量管理團隊。

    另外一個團隊,就是生產管理團隊了。

    他不需要那麽多管理人員,一個車間,有一個脫產的車間主任就夠了,負責工期安排,工件調度。

    一個車間,每需要交貨那些產品,這些產品都在哪個工序,誰那裏需要加快進度,那個工序需要為急活讓路。就這麽點事兒,還用得著整好幾個來管嗎?一個人足夠了。

    而且,搞生產就得穩準狠,一個人了算,不需要別人在後麵胡八道,也不需要各人考慮各人的那一攤,這才能在車間領導者腦子裏,形成全盤計劃,綜合分析,得出最接近正確的生產安排。

    如果你做車間主任,連這點能力都沒有,那你就不是稱職的,換別人做就可以了。

    然後,在三個車間主任上麵,他才社一個生產部長,負責協調三個車間的生產進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