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千五百零八章關心的重點(1/2)

作者:大國雄起字數:4686更新時間:2019-11-02 08:36:38

    李忠信比這個時代大部分的中國人都懂期貨,因為他是國際市場上期貨交易當中的佼佼者,不過呢!在國家期貨市場上搞期貨交易的事情呢!李忠信卻真沒有想過。

    因為李忠信覺得,他要是參與進去了,那就沒有其他人什麽搞的事情了。

    李忠信記得,期貨市場最早萌芽於歐洲,早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就出現過中央交易場所、大宗易貨交易,以及帶有期貨貿易性質的交易活動。

    最初的期貨交易是從現貨遠期交易發展而來。第一家現代意義的期貨交易所1848年成立於美國芝加哥,該所在1865年確立了標準合約的模式。

    最初的現貨遠期交易呢!是雙方口頭承諾在某一時間交收一定數量的商品,後來隨著交易範圍的擴大,口頭承諾逐漸被買賣契約代替。

    這種契約行為日益複雜化,需要有中間人擔保,以便監督買賣雙方按期交貨和付款,於是便出現了1571年倫敦開設的世界第一家商品遠期合同交易所——皇家交易所。

    為了適應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改進運輸與儲存條件,為會員提供信息,1848年,82位商人發起組織了芝加哥期貨交易所。

    1851年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引進遠期合同,1865年芝加哥穀物交易所推出了一種被稱為期貨合約的標準化協議,取代原先沿用的遠期合同。

    這種標準化合約,允許合約轉手買賣,並逐步完善了保證金製度,於是一種專門買賣標準化合約的期貨市場形成了,期貨成為投資者的一種投資理財工具。1882年交易所允許以對衝方式免除履約責任,增加了期貨交易的流動性,這個是世界期貨交易產生的一個過程。

    中國期貨市場產生的背景,是糧食流通體製的改革,也就是所謂的開放了中國糧油市場。

    隨著國家取消農產品的統購統銷政策、放開大多數農產品價格,市場對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的調節作用越來越大,農產品價格的大起大落和現貨價格的不公開以及失真現象、農業生產的忽上忽下和糧食企業缺乏保值機製等問題,引起了領導和學者的關注。

    高層的領導們提出來問題,問下麵的人,我們國家能不能建立一種機製,既可以提供指導未來生產經營活動的價格信號,又可以防範價格波動造成市場風險成為大家關注的重點,這個時候,有識之士就提出來了效仿國外建立期貨交易中心。

    其實呢!參照中國的曆史,在中國古代已有由糧棧、糧市構成的商品信貸及遠期合約製度。在民國年代,中國滬市曾出現多個期貨交易所,市場一度出現瘋狂熱炒。

    偽滿洲國亦曾在東北大連、營口、奉天等15個城市設立期貨交易所,主要經營大豆、豆餅、豆油期貨貿易。

    但是,那些交易所並不規範,一經出現,就引起瘋狂的炒作,讓這種交易成為了一種坑人的笑話,無數的糧食商人在交易當中成為了犧牲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期貨交易所在中國大陸絕跡幾十年,國家在那個時候,不允許這樣的一種資本主義的東西在中國這塊土地上野蠻生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