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五零四章 要想富先修路(2/3)

作者:混吃等死字數:7444更新時間:2020-05-13 09:48:50

    “大司空,下官不是不懂我大明從東部平原到中部山地修路的難處。但,三五年才能修通的話,我們的商戶都破產了!”

    “李局長,你過了!先坐下。”

    “大司農?”

    “多少年來,大司空為我大明解決了多少難題?我們要相信大司空啊。再了,大司空為人謹慎,他的三五年,估計實際上也就一兩年吧。”

    “許弘綱,你少在那裏給本官戴高帽子!三五年,是很樂觀的估計了!若是碰到地質、岩體不穩,十年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隨著許弘綱陰陽怪氣的為李國俊站台,徐光啟公開反擊後。先是工部和戶部的參會官員開始爭吵,然後涉及到切身利益的兵部也參與進來。之後其他各部也參加了爭吵,整個會場的秩序,一下子全亂了。

    下麵群臣的喧嘩,並未影響到朱由棟。他又習慣性的敲起了桌子,陷入了沉思。

    中華帝國,由於曆朝曆代的度量衡不一致(比如漢石和明石就差距極大),加之文人們寫史書從來都喜歡寫概數。所以,這曆代的煤鐵產量到底是多少,很難清楚。但後世大多數史學家都一致認同:明代,是古代中國鋼鐵產量的最高峰——大約最高時年產鋼鐵15萬噸以上。

    中國在很早以前就用煤炭來冶鐵了,所以,明代的鋼鐵產量既然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峰,那麽自然的,明代的煤產量也肯定極高。

    但是,在曆史本位麵上的明代,其煤鐵產量,主要是來自於東部地區:河北、安徽、江西等地。

    這些地方,要麽是大平原,要麽是水網密布的江南地區,其運輸基本不成問題。

    而現在,大明已經開始了工業革命,對煤鐵的需求,將直線上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海軍一家就可以把現在大明每年生產出來的生鐵全部吃下,而且還吃不飽——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真要衡量一國的國力,其金標準不就是煤鐵產量麽?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大明必須要開發山西、蒙古、湖北等中部省份的礦產資源: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現在,中華帝國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曆史了,這麽長的時間下來,東部地區便於開采的礦藏已經不多了。不把中部乃至西部豐富的礦藏資源開采起來,將來是沒有足夠的鋼鐵去打仗的。

    作為穿越者,朱由棟深知:對於海運乃至內河航運來,幾百噸甚至幾千噸的運輸,都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放到公路運輸上,這點量就有些恐怖了:大明此時的公路確實是水泥路,但一方麵是這會水泥路上跑的還是馬車、驢車,一方麵是這些水泥路隻是按照21世紀的村道標準修建的,根本經受不了長期的重壓。

    所以,要把中部的出產大批量的運出來,必須是鐵路!

    哎,這果然是要想富先修路啊,我怎麽就沒有想到這一點,傻乎乎的直接去建設工業基地了呢?TMD工業基地建得再好,東西運不出來有個屁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