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445章 雙循環?80年代就有了(2/4)

作者:六千來世字數:9600更新時間:2022-03-22 14:56:54

    “那時候的華夏沒有多少外匯可言,這種大量的設備和技術引進,就造成了當時的對外負債——事實上,這種對外負債在70年代是普遍發生的,畢竟那時候咱們國家需要補課的東西太多;”

    “而70年代後期,咱們國家又提出了82億美元引進計劃,對外負債進一步加倍!”

    “那麽,當時就有一個很直接的問題擺在麵前——如何才能償還這43億 82億美元的外債?”

    “要知道,你引進的是設備和技術,並不能直接轉化為對外出口,事實上,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比較落後,引進的這些設備和技術所生產出來的商品和生產資料,就連滿足國內的工業需求都不夠,就更別提出口了!”

    “在這種情況下,國家把視線放在了從70年代就開始蓬勃發展的【社隊工業】上——社隊工業的產品,恰恰是那些不能出口的工業品的替代品——社隊工業是那時候我們的叫法,其實本質上就是鄉鎮企業;”

    “因此,從70年代後期到80年代上半期,華夏的出口創匯產品,有80%以上都是農村的生產大隊生產的——那時候咱們國家的出口全部是茶葉、絲綢、陶瓷、特色農產品、草編竹編工藝品、白酒、紡織品、這一類輕工業品;”

    “事實證明,隻要能調動起農民的積極性,咱們國家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還是有競爭力的——當時在出口創匯的榮譽刺激下,這些產品在海外的美譽度還是比較高的,也有著當時看來十分可觀的經濟回報。”

    “隨著海外市場的逐步拓展,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滿足的刺激下,華夏廣大農村地區便出現了大量的小工業企業——這些工業企業,絕大部分都是為那些以農產品和農業產品為原料的加工品的出口業務服務的。”

    “於是乎,當華夏開始農村改革的時候,首先釋放的,就是過去社隊工業形成的工業生產能力——畢竟當時國家對於外匯的渴望程度你們這些年輕人是無法想象的,為了增加出口創匯,國家甚至實行了雙軌製,單獨給這些能出口的企業留資金指標、原材料指標甚至外匯指標。”

    “而當社隊工業的生產力得到進一步解放,企業效益進一步增強後,那麽順其自然地就帶動起了整個農村經濟的活力!”

    “企業收益好了——員工工資增加——消費欲望和能力得到釋放——拉動本區域第三服務業活力——形成新的服務性和消費品產業——大量增加就業人口和創收手段——小範圍內的半封閉式良性經濟循環形成”

    “小楊你出身於央企,對於這種一個企業帶動一方經濟的現象應該很了解才對,我就不過多贅述了!——總之,你把那些社隊工業當成小型國企來看待就對了。”

    “而事實上,這種自發性的經濟內循環在80年代非常普遍,極大地拉動了內需,直接推動了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成為了當時國內大循環當之無愧的經濟主體,也為華夏連續十多年雙位數的GDP增速夯實了基礎——在城市化進程尚未達到高峰之前,農村工業的蓬勃發展一度成為80年代一個重要趨勢。”

    說到這,溫老不無黯然地歎了口氣:“其實在我看來,初期的城市化和城市經濟,無非也就是把這些社隊工業全部搬到城裏麵去養蠱而已,代價卻是現在的農村失去了自發性經濟循環的支點……其中的得失與否,當真是很難說的清楚!”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