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630章 IRR與前瞻性指導(2/5)

作者:六千來世字數:15528更新時間:2022-09-09 14:54:48

    第一類:增長型公司

    定義:資本支出(CAPEX)超過息稅折舊攤銷前利潤(EBITDA)的企業。他們通過資本市場進行融資以支持其進一步投資擴張。

    具有以下三個要素:

    實際淨投資(Real Net Investment)>= 0;

    資本支出(CAPEX)>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EBITDA),

    股票淨銷售 長期債務淨發行> 0

    第二類:維持型公司

    定義:資本支出(CAPEX)大於固定資本消耗及其還返回股東的現金的總和,且EBITDA足以自持並實現以上兩個目標。

    具有以下三個要素:

    實際淨投資(Real Net Investment)>= 0;

    稅息折舊及攤銷前利潤( EBITDA)≥資本支出(CAPEX);

    回購股票 支派股息> 0

    第三類::侵蝕型公司

    定義:消耗固定資本(Fixed Captial)的速度大於新的資本支出(CAPEX)速度,且同時仍向股東返還現金,但其EBITDA將足以補充其基礎資本。

    他們具有以下兩個要素:

    實際淨投資(Real Net Investment)< 0;

    回購股票 支派股息> 0

    研究表明,從1971至2017年,漂亮國經濟已經從幾乎完全以維持型公司為特征的經濟,轉變為以侵蝕型公司為主導的經濟。維持型公司的所占總市值的份額從1978年時的90%,下降到到2009年的37%;相反,侵蝕型公司所占總市值的份額則從1980年的1%,增加到2010年的49%。

    這些趨勢在1999年,也就是亞洲金融風暴1年後出現了一個特別的的拐點,特別是對於製造業企業而言,侵蝕型公司的市值份額從1998年的16%迅速攀升至2005年期間的45%——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IBM,這個在國人眼中看起來曾經不可撼動的高科技巨頭;在上世紀70年代,IBM 每投資1美元的CAPEX(資本支出),僅向投資者派發30美分現金。然而這個數字自那時起穩步上升,並在2004年飆升,並使該公司從常年的維持型公司轉變為永久性的侵蝕型公司。

    總之,大量侵蝕型公司的出現,徹底改變了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之間的關係,以至於後世的漂亮國看起來似乎總是實體經濟在為金融市場輸血——想想看,當絕大部分實體企業都在割自己的血肉去奉養那些資本機構和投資者的時候,即便擁有再尖端的技術和人才儲備,漂亮國的製造業又怎麽可能不衰落?

    而楊鑄的想法就是——漂亮國的侵蝕型公司市值份額最好永遠按照當前的水平無限製地快速增長下去,直到達到100%。

    這倒不是說他真的已經憤青到大公無私的地步,而是漂亮國的侵蝕型公司越多,比例越大,他反而越好渾水摸魚——如果不是因為漂亮的企業和資本都在因為某些源生性機製,被迫去追求超高的IRR,導致各大財團被動地遭受麾下口器的反向捆綁,你以為楊鑄有那麽容易就靠著那麽幾個超級項目就搞定那麽多勢力,然後在人家眼皮子底下大搖大擺地胡作非為?

    嗯……

    沒錯,作為主要規則製定者,歐美的金融資本運行機製,就是那個被譽為“世界上最聰明的群體”耗費數百年逐漸完善起來的——從這套規則那宛如癌細胞一樣的源生性缺陷,就能知曉這群人最看重的是什麽。

    楊鑄甚至敢打賭,隻要能拿出足夠的利益去交換,他就算在漂亮國引爆幾顆核彈,那夥人都會齊齊變成瞎子,假裝什麽都沒看到,說不定還會齊齊把手指向地球另一端的彼得大帝,聲稱對方才是凶手。

    而眾所周知,漂亮國越亂,楊鑄的各種算盤才能打得響,因此大官人在歐美這邊固然隨時都露出一種“你敢瞅我一眼,我就把你腮幫子打碎”的凶悍態度,並且一些行為在外人看起來委實任性的緊,但必須承認,這貨在歐美拉夥分蛋糕的時候,同樣大方地令人眉開眼笑。

    隻不過,在當下,楊鑄麵臨著一個巨大的絆腳石——或者說,那群猶大人麵臨著一個巨大挑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