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6.二 對封建禮教的抨擊和對廣大婦女的同情(1/5)

作者:周遠廉字數:15396更新時間:2022-03-05 05:49:47

    封建禮教是封建社會束縛、迫害、摧殘婦女最野蠻的手段。封建地主階級在婚姻關係上從來都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最高準則,以此來加強和維護父權、夫權的封建倫理觀,作為鞏固腐朽的封建社會製度的手段之一。

    元蒙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後,傳統的封建禮教不僅沒有絲毫的削弱,相反大大地加強了。它不僅給那些希望追求美滿婚姻的閨閣小姐帶來痛苦,而且使那些被壓迫、被剝削得無路可走而淪為娼妓的婦女,蒙受了更大的侮辱和蹂躪。

    作為現實主義劇作家的關漢卿,對封建禮教在封建倫理掩蓋下對廣大婦女的摧殘,在作品中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抨擊。

    《拜月亭》中的王瑞蘭對蔣世隆深深愛戀,但在以她父親王尚書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強大勢力的幹預下,精神上遭受了極其淒惋的痛苦。《拜月亭》是以蒙古軍隊迫近中都,金宣宗不得不暫時遷都汴梁,社會秩序極其混亂這一曆史時期為背景的。當時兵荒馬亂,“河南初破,被俘虜者不可勝計”,“逃者十八九”,“逃民無所食,踣死道路者踵相躡也”(《元文類》卷五十七宋子貞《中書令耶律公神道碑》)。此情此景,正如元遺山在他的詩篇中所描述的:“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隻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幾家。”(《元遺山詩集》卷十《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之一)在這種社會大動亂、大逃亡之中,家人的失散是不計其數的;而青年婦女在這大逃亡之中,更是軍隊掠奪的對象,尤其是與家人離散後,則潛伏著更大的危險。王瑞蘭在逃亡之中,與母親被哨馬衝散,可巧這時遇到了與家人失散的秀才蔣世隆,便結成患難之交,在逃亡中相互照應。聽說“有兒夫的不擄掠,無家長的落便宜(吃虧)”,二人就約定,旁人“不問時權做弟兄,問著後道做夫妻”。一路上蔣世隆為王瑞蘭“湯風打浪”,照顧備至。然而不料蔣世隆在途中生病,王瑞蘭則為他“無明夜過藥煎湯”。相依為命的逃亡生活,使他們產生了真摯的愛情。但是在封建社會,這種自作主張的愛情是不被允許的,它違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禮教婚姻倫理觀。何況蔣世隆隻是一個家境貧寒的秀才,“窮秀才幾時有發跡”?在門戶不當的情況下,這種婚姻關係更是不被允許的,因為“在一切統治階級中間,婚姻的締結,……仍然是一種由父母安排的,權衡利害的事情。”(《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65—66  頁)所以當王尚書見到女兒王瑞蘭和蔣世隆在一起,就冷若冰霜地把女兒“橫拖倒拽出招商舍,硬廝強扶上走馬車”,逼她回家,“生扭散”她和蔣世隆的美滿婚姻。封建禮教實質上就是禁錮婦女的牢獄。

    封建禮教規定那些違背人性的戒條,其目的就在於壓迫和奴役善良的婦女,不讓她們越雷池一步;而婦女們不甘心這種奴役和禁錮,他們要求合乎人性的生活,要衝破這些束縛和奴役,這就形成了一種激烈的矛盾衝突。《拜月亭》中的王瑞蘭、《玉鏡台》中的王倩英、《四春園》中的王閏香都是這種矛盾衝突中的典型代表人物。然而,麵對強大的封建勢力,這些人物的抗爭力量是很弱小的,王瑞蘭隻能在夜深人靜時焚香拜月,對景傷情,在那裏“先肝腸眉黛千千結”,她的心願隻有對天傾訴:“天那!這一炷香,則願削減了俺尊親狠切;這一炷香,則願俺那拋閃下的男兒較些。”“願天下心廝愛的夫婦永無分離,教俺兩口兒早得團圓。”然而這隻是一個年青女子追求幸福婚姻的良好願望。在煩惱憂愁中,她隻得詛咒他的父親:“他則圖今生貴,豈問咱夙世緣。連著孩兒心,隻要遂他家願。”她對自己父親充滿了怨恨:“誰無個老父,誰無個尊君,誰無個親爺;從頭兒看來都不似俺爺狠爹爹!”

    雖然王瑞蘭隻知道詛咒作為封建禮教維護者和執行者的父親,還不懂得這是整個封建製度的問題,但是她對父親的詛咒,表明她對封建禮教以至整個封建製度強烈的批判力量,具有反封建的精神。

    和王瑞蘭遭遇不同而特征相近的是《四春園》中王閏香對李慶安的愛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