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44.察布查爾的錫伯人

作者:周遠廉字數:2800更新時間:2022-03-08 23:12:39
我在伊犁訪問的第一個目標是“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這個縣是由於一件傳聞引起我的興趣的。 清朝後期,滿洲人多已放棄使用滿文和滿語,到六、七十年代,想要找幾位精通滿文的人才從事清朝檔案文件的研究已感困難。周恩來總理為此曾作過指示,要民族學院開設“滿洲語文”專業。就在這不久之後,出現了下邊的傳聞:有位老學者去故宮辦事,忽然聽到有一群人說說笑笑,全用的“滿語”,而且他們每到一處,都大聲地把門額上的滿文念出來。念得準確無誤。老學者還以為是幾個自己的同輩同行,走近一看十分驚訝,竟是一群十幾、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夥。他問小夥子們:“你們這滿文在哪兒學的?跟誰學的?”他們說:“在家裏學的,跟爸爸媽媽學的。”老學者問:“你們的家在哪兒?爸爸媽媽是作什麽工作的?”他們說:“家在察布查爾!爸爸媽媽是錫伯族社員!”人們從此才知道在新疆的一個角落裏,有那麽一兩萬人至今仍使用活的滿洲語文。這傳聞到底有幾分可靠,不大清楚。不過今天中國各大學,凡開“滿洲語文”課的,其教員多是來自察布查爾的錫伯族同胞確是事實。 為什麽要說是察布查爾的錫伯族?因為在東北的吉、黑、遼三省,在西南的雲南邊境,皆有錫伯人居住。唯有察布查爾的錫伯族才用滿洲語文。 察布查爾的錫伯人,是一七六四年奉乾隆帝的聖諭由吉林和沈陽遷來的。皇帝當時命令調撥八個“牛祿”錫伯軍人去新疆保衛邊防,八個“牛祿”共有一千名士兵,二十名軍官。加上軍人家屬,共五千零五十人。一七六四年四月十日從沈陽出發,一七六五年七月二十二日到達伊犁竟變成五千四百人了。在路上走了一年多,生了三百五十個娃娃。這五千多人從此就一邊開墾,一邊戍邊,在新疆紮下根來。到一九四九年新疆和平解放時,人口已達到八千餘人。我到察布查爾時,縣委書記、宣傳部長和書法家協會理事等錫伯族幹部和我座談,告訴我今天他們的人口已達一萬七千人。解放後三十年人口增加了一倍。我說:“國家規定在少數民族地區不推行計劃生育,你們人口過幾年還會增加吧!”他們卻不這麽看,這裏錫伯族同胞文化水平高。解放三十年來,這一萬七千人中進過中等專業學校以上的人有一千多人,平均每一百個中有一人受過大學教育,而五十歲以下的人幾乎都上過中學。知識分子越多,持“多子多福”觀點的人則越少。人們想多擠出點時間生產和學習,自願控製生育的人也比較普遍。 錫伯族人好學是有曆史原因的,他們來到新疆之後,生活在維吾爾、哈薩克、蒙古和漢人之間,成了少數民族中的最少數。他們為了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堅持使用自己用慣了的滿洲語文(錫伯族早在明朝中葉以前就使用滿語滿文)。為了與各民族友好相處,不得不同時又學習各兄弟民族的語言文字。幾百年下來他們個個成了天才的翻譯家。如今的察布查爾錫伯人,很少人不會三種以上的語言。他們多半都會使用漢語、維語、哈語。有些人還會俄語和蒙語。他們保存了較多的本民族的風習。比如騎馬射箭,至今是他們最普及最熱愛的體育項目。我國射箭運動的許多教練員和優秀射手都來自這個民族。我對察布查爾幹部說:“你們出了這麽多翻譯家,這麽多好射手,真值得驕傲。”他們搖搖頭說:“錫伯族人民最值得驕傲的倒不是這些。” “那是什麽?” “我們從一七六五年到達新疆,國家就把這一段邊界線交給了我們。從那時起,二百多年來我們沒有後退過一寸。沒有一個錫伯族人離開過自己的神聖崗位。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肩負保衛邊疆、建設邊疆的職責,這才是我們的驕傲!”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