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25.一 舊樣式的衰落(1/5)

作者:周遠廉字數:19232更新時間:2022-03-21 15:16:23

    元雜劇的高度繁榮,大概延續了一個世紀。從十四世紀初年開始,元雜劇已漸漸顯現出一些疲衰之色。至十四世紀四十年代以後,景象更是不濟,入明之後,熱鬧了一陣,但在根本上已失去維持之力。

    元雜劇在走向衰落的過程中,比較象樣子的劇作家和劇目還是可以舉出一些來的,如鄭光祖的《倩女離魂》和《王粲登樓》、宮天挺的《範張雞黍》、秦簡夫的《東堂老》、喬吉的《兩世姻緣》等,都可以在中國戲劇文化史中留下名字。其中象《倩女離魂》這樣的劇目即便比之於黃金時代的那批傑作也並不遜色。但總的說來,元雜劇的風華年月已經過去,它已經不能成為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了。

    衰落的原因何在呢?

    一個比較容易看得到的原因是北藝南遷,水土不服

    。一切美學現象都不可能全然擺脫地域的限定性,特別是戲曲所依附的音樂,更是明顯地滲透著特定地域的風土人情、社會格調。明人王驥德曾經憑借著他人的論述,說明過南曲和北曲的差別,以及構成這種差別的深刻曆史淵源。他認為,雜劇和南戲各有自己的音樂淵源,雜劇中不論雅俗,大致屬“北音”係列,而南戲則屬於“南音”係列。他匯集了以下這些論述來說明自己的觀點:

    以辭而論,則宋胡翰所謂:晉之東,其辭變為南北,南音多豔曲

    ,北俗雜胡戎

    。以地而論,則吳萊氏所謂:晉、宋、六代以降,南朝之樂

    ,多用吳音

    ;北國之樂

    ,僅襲夷虜

    。以聲而論,則關中康德涵所謂:南詞主激越

    ,其變也為流麗

    ;北曲主慷慨

    ,其變也為樸實

    。惟樸實

    ,故聲有矩度而難借

    ;惟流麗

    ,故唱得宛轉而易調

    。吳郡王元美謂:南、北二曲,“譬之同一師承,而頓、漸分教;俱為國臣,而文、武異科。”“北主勁切雄麗

    ,南主清峭柔遠

    。”“北字多而調促

    ,促處見筋

    ;南字少而調緩

    ,緩處見眼

    。”北辭情少而聲情多,南聲情少而辭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

    。北宜和歌

    ,南宜獨奏

    。北氣易粗

    ,南氣易弱

    ”。

    這是中國古代論述審美現象的地域性特征的最重要篇章之一,很有說服力地闡明了南北觀眾在聽覺審美方麵的重大差別,從而也闡明了他們在整體戲劇審美上的不同習慣和不同需要。這種習慣和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南曲和北曲本身所造成的,但反過來,它們也分別造就著南曲和北曲。王世貞說得很對:“詞不快北耳

    而後有北曲,北曲不諧南耳

    而後有南曲。”可見,“北耳”與北曲,“南耳”與南曲,有著密切的對應關係;違背了審美習慣上的地域性特點,就會造成“不諧

    ”;這種“不諧”總得克服,以新的藝術形態來與審美習慣上的地域性特點構成新的和諧。

    為什麽地域性的習慣在審美活動中竟是如此牢固呢?對此,一些歐洲文藝理論家曾作過比較深入的思考。例如,法國浪漫主義作家史達爾夫人就曾指出,藝術家的創作總離不開親身感受,而親身感受又離不開慣常印象,地域環境,風土人情,正是給藝術家自然而然地留下了一種無法磨去的慣常印象。她把西歐的文藝分為南北兩部分,認為“北方人喜愛的形象和南方人樂於追憶的形象間存在著差別”;究其原因,在於“詩人的夢想固然可以產生非凡的事物;然而慣常的印象必然出現在一切作品之中。如果避免對這些印象的回憶,那就失去了作品的最大的優點,也就是描繪作家親身感受這樣一個優點。”史達爾夫人,以及在她以前的孟德斯鳩、她以後的丹納,顯然都過於強調了在這個問題上的地理、氣候因素,但毋庸置疑,這種因素確實存在並在發揮著作用。

    “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晏子春秋》中的這段名言,對於藝術有時也是適用的。

    元雜劇也就遇到了這麽一個“逾淮為枳”的問題。

    從十三世紀末期開始,隨著經濟中心的南移,雜劇的活動中心也從北方移向南方的杭州。據鍾嗣成《錄鬼簿》的統計,從蒙古貴族奪取中原到統一南北的四、五十年間,五十六位劇作家都是北方人;統一南北後的五、六十年間,三十六位劇作家中南方人已占大多數,北方人隻剩下了六、七人;從十四世紀四十年代到元代滅亡的二、三十年間,劇作家幾乎都成了南方人。王國維在《錄曲餘談》中也作過統計:“元初製雜劇者,不出燕、齊、晉、豫四省,而燕人又占十分之八九。中葉以後,則江浙人代興,而浙人又占十分之七八,即北人如鄭德輝、喬夢符、曾瑞卿、秦簡夫、鍾醜齋輩,皆吾浙寓公也”。這一些材料都說明,生根於北方的雜劇藝術確實是背井離鄉,到南方來落戶了。初一看,它趕著熱鬧、趁著人流、馳騁千裏。是生命強度的新開拓;實際上,它的生命原與朔風大漠連在一起,在湖光山色之間倒失去了自己依憑的根柢,表麵的伸展和發達反而加重了它的內在危機。藝術品類的長途遷徙,曆來是一件危險的事,特別是對於一種已趨高度成熟的藝術品類來說更是如此。惟其成熟,證明它與滋養它的土壤結成了一種特別密切、特別和諧的關係。惟其成熟,證明它的根紮得特別深入,特別堅牢。不成熟的藝術品類還具備較大的可塑性,還可以在流布、遷徙中尋找自己新的、更合適的滋養地,而成熟的藝術品類一般就失去了這種自由。元雜劇來到杭州時的情形,作個比喻,已不是一個擇地而安的稚氣少年,而早已是一個老練、持重、已將生命力充分發揮過的不惑之人,“鄉音難改鬢毛衰”,他可以在新的環境中過得舒適,但要他在江南重新創業,卻不容易了。他的風度氣質,可以被新環境中的人們欽仰和效仿,甚至給有些見識窄小的年輕人帶來巨大的促動和根本的轉機,但要他自己完全改易成另一種人,則極其煩難。總的說來,這種遷徙,促使了他的衰老。在這種情況下,再要元雜劇充當民族文化主體精神的合格代表者,就越來越顯得勉強了。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藝術主體精神,未必爆發在經濟和政治的中心地域。即便首府設在金粉秦淮之濱、旖旎西湖之畔,民族文化的主體精神可能仍然由溯北豪情、中原壯采代表著。但是,當體現這種主體精神的藝術不得已而自我匱乏,那它當然不能繼續與這種主體精神聯係在一起了。那麽,南方的風土,是不是就與民族文化的主體精神絕然無緣呢?否。我們將看到,自明代以降,原先遠比北雜劇柔弱、村俗的另一種戲劇形態將越益趨向強健,而到江西戲劇家湯顯祖那裏,終於構成了對於民族文化主體精神的新的代表性。時間隔得不短,但主體精神的命脈從未斷絕,隻不過一時隱匿、一時顯露、一時迸發罷了。這個主要由南方戲劇家作為民族文化主體精神代表的時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