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33.二 嚴肅的體認(1/5)

作者:周遠廉字數:22028更新時間:2022-03-21 15:16:29

    中國戲劇文化是一種客觀存在,對它太急迫的鞭策改變不了它的基本步履,對它太嚴厲的責斥也無損於它的容貌體態,它還是它,如一條有著既定河道的千年江流,吸引著人們對它作出進一步的勘探。兩次思考總算為這種現代化的勘探開了一個很有氣勢的頭。

    究竟怎樣才能算是對中國戲劇文化的正確勘探和嚴肅體認呢?

    首先應該深入地了解它的發展曆程,搞清楚它的發展與社會總體發展趨勢的聯係,與文化思潮遞嬗的聯係;其次,要在世紀初已作思考的基礎上進一步把它放到世界戲劇文化的廣闊背景中來比較和掂量;此外,更重要的,還應該考察它賴以生長的土壤,研究它與自己的觀眾的密切聯係。

    作這三方麵考察的條件,在本世紀都先後出現了、成熟了。其實,就在我們前麵所介紹的兩度思考之中,已有一些人、一些文章接近了這三方麵考察的內容;而在他們進行熱烈討論的同時,更有一些冷靜的學者以默默的工作開始了卓有成效的考察,王國維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這三方麵的考察,在外象上有不少矛盾之處。例如,考察曆史發展過程時容易傾向於較多的肯定,考察與其他戲劇文化的關係時容易傾向於較多的否定,考察與觀眾的關係時則容易著眼於穩定與變異的規律,為此,同時兼作三碩考察是極為困難的。但是,我們如果能把三方麵的考察成果加以有機組合,那麽,卻一定能對中國戲劇文化獲得一種多側麵的主體認識。這樣的認識,隻能屬於這個世紀。

    一、在係統的曆史梳理中獲得體認

    在很長的曆史時期內,中國學術界一直具有濃厚的曆史觀念和曆史興趣,但是迄止上世紀,在中國戲劇文化發展曆程的清理上,還沒有真正進入科學研究的階段。片斷性的梳理和論述是有的,但往往是借曆史資料說明一些具體的藝術問題,大多不以曆史本身為皈依。及至本世紀,這種情況很快有了根本性的改變,中國戲劇文化的係統反思

    正式開始了。現代曆史觀念認為,在各種曆史中顯得特別重要的,並不一定是欽定正史,而應該是那種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實反映民族靈魂曆程的曆史。這樣,戲劇文化史的重要地位就不言而喻。它理應從曆史科學的門外登堂入室,坐到令人矚目的位置上來。可以說,一個還沒有進入戲劇史研究的民族,必然還不具備現代的曆史觀念。

    對中國戲劇文化的係統反思,是從王國維開始的。在他之前,梁啟超的思考也體現了比較科學的曆史觀念。一九〇五年,梁啟超不同意《新民叢報》上的一篇文章對清代戲劇衰落原因的分析,撰寫了一段辯正性的文字,顯示了他對中國戲劇文化的曆史見識。《新民叢報》上那篇文章的作者認為,清代戲劇不景氣,是由於清代的滿族統治者原是少數民族,“其所長者,在射禦技擊,其所短者,在政治文學”,甚至“不知音樂美術為何物”。梁啟超當然不同意這種觀點。他說,清代滿族統治者應與元代蒙古族統治者相仿佛,元代法網也密,為什麽元代戲劇卻那麽繁榮呢?他認為,應從以下四個方麵來說明清代戲劇衰落的原因:

    第一,明清兩代用八股文取仕,漸漸地把知識分子都吸引到了八股文的軌道上,而“八股之為物,其性質與詩樂最不相容”。他認為,在把科舉視作知識分子唯一“榮途”的中國,文化現象與科舉考試的要求緊密相連。“自唐代以詩賦取士,宋初沿襲之,至王荊公代以經義,然旋興旋廢,及元,遂以詞曲承乏”,每代的取士標準造成每代的藝術風氣;

    第二,清代學術界形成了程朱理學的學風。程朱之學兼包儒、墨,提倡正衣冠,尊瞻視,“從堅苦刻厲絕欲節情為教”,構成了一種非樂精神

    。程朱理學在元代影響不大,由明興盛,至清而形成風氣,正與戲劇的盛衰相反逆;

    第三,隨著程朱理學形成風氣,乾嘉學派的考據箋注之學也興起於一時,而這種學問幹燥無味,“與樂劇適成反比例”;

    第四,自雍正年間限禁伎樂之後,士夫中文采風流者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從事音樂戲劇的權利,於是藝術就落到了“俗伶”手裏,趨於退化。但藝術畢竟為“人情所不能免,人道所不能廢”,“俗劇”也就流行。這是政治勢力造成的戲劇與文學的分裂。

    這種分析,未盡準確,但在方**上卻是體現了近代的科學色彩的,超越了世紀初多數學者的思考水平。

    在梁啟超作這番分析後的七年,王國維完成了劃時代的著作《宋元戲曲考》。作為第一部中國戲劇文化史的專著,《宋元戲曲考》雖然也逐漸暴露了不少時代性的局限,卻將永遠被人們所銘記。今天最能引起我們興趣的,是它產生——需要它產生、又必然會產生——的時代背景。王國維諳熟乾嘉學派周密的考訂功夫,但卻不願意“隻見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因而高屋建瓴地把自上古至宋元的戲劇文化發展過程作了一次極有氣魄的統覽。如果說,他嚴密考訂的功夫未必不能見之於乾嘉學者,那末,他統覽戲劇文化的意圖和眼光卻隻能產生在他的時代。他的內心並不願意封建王朝的覆沒,但他不知,正是封建王朝臨近覆沒的時代機遇,給了他以總結一種文化遺產發展曆程的契機。

    法國當代曆史學家馬魯曾經指出,過去的一切不可能準確無誤地完全被曆史學家複活,後人編寫的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曆史的理性構建起來的曆史知識。王國維在《宋元戲曲考》中就體現了相當鮮明的曆史理性

    。在他看來,不同的時代有各種不同的文藝形態,但能在某一時代成為主體形態的文藝又必然有著漫長的淵源,為後世儒碩所鄙棄的戲曲也不例外,故而“究其淵源,明其變化之跡”;元劇之所以也能堂皇地成為一代之文學,是因為它特別自然:“彼但摹寫其胸中之感想,與時代之情狀,而真摯之理,與秀傑之氣,時流露於其間。故謂元曲為中國最自然之文學,無不可也”。“以其自然故,故能寫當時政治及社會之情狀”;元劇另一個長處是“有悲劇在其中”,而“明以後,傳奇無非喜劇。”根據這一係列的曆史理性觀念,他作出了不少大膽的裁斷,不僅梳理了戲曲形成過程中的各個階段,而且還把元劇放在明、清劇之上,在元劇中又把關漢卿置之首位。這種見識和決斷,輔之以嚴正的材料配備,使王國維在中國戲曲史領域成了科學方法的奠基者。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