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章 無為非不為(1/5)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11986更新時間:2019-08-06 19:10:09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恒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前一章老子講到,他要談的道是非常之道,是眾妙之門,這一章是對其的詮釋與引申。

    1.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恒也

    人們如果都能分辨出美的事物爲什麽而美,自然就可以分辨出什麽是惡。人們如果沒法區分什麽是美,也就無法識別什麽是惡;同樣地,大家都知道什麽是善,不善也就隨之產生了。

    老子用以上兩個例子告訴人們,有和無雖然相反,卻又相成。難和易、長和短、高和下、音和聲、先和後,所有的這一切,無不如此。既相反,又不能相離,一旦沒有了難,也就無所謂易,沒有了長,也就無所謂短,沒有了高,也就無所謂下,沒有了聲,也就無所謂音,沒有前,也就無所謂後,這是恒定不變的規律。

    「音聲之相和也」,我們在研究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注意聲和音的含義在古代是有所區別的。聲指動物或者自然界發出的各種動靜兒,你可以胡亂地喊,大聲地嘶叫,這都可以被稱為聲。而按照一定的規則發聲,形成動聽的旋律,這叫音,比如人們唱歌,彈奏音樂,這都屬於音,音是由聲組成的。

    老子沒有直接給出他對道的定義,而是用種種事例來描述他心中的道,如果我們理解了他所舉出的這些例子,眾妙之門就會向我們敞開。

    2.是以聖人居無為①之事

    研究這段話,我們要注意“是以”這兩個字,這兩個字告訴我們,“是以”之後的結論,是前麵所述種種的總結,是建立在前麵內容的基礎之上的。對一切事情的認知與解決,要隨長就短,切莫操之過急。

    法則是自然界本身自有的,我們無法去破壞它,就像善惡、難易、高下之間的關係一樣,如果沒有了下,你試一下告訴人們什麽是高?如果沒有了難,誰知道什麽是易?這些法則是恒定不變的,就像人性一樣,餓了就要吃飯,困了就要睡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我們沒法違背它,違反它就會遭到報應。不違背又能如何?順應!順應人性就是無為。

    老子舉這些例子的目的,就是告訴人們,要成事,就得順應規律,遵守法則,不能背棄自然法則,亂來一氣。無為和有為的關係,就像高下、難易、善惡等的關係一樣,老子在此要告訴人們的就是以無為成有為之法,即無為之為。

    「聖人居無為之事」是研究上述種種現象得出的最終結論。那麽,什麽才是「居無為之事」呢?要知道有和無雖然相輔相成,但它們在概念上卻是完全相反的,我們無法把一個沒有的東西說成有,也沒法把有的東西說成無。

    「聖人」在這裏是指那些治國有道的最高權力者,如堯舜這一類的人。因為古代權力的攝取需要能力和道德的配合,所以能力越大、道德越高,最終獲得的權力也會越大。當然,他肩負的社會責任也將越重。因此在《道德經》中,聖人有時表示能力特別強的人,有時表示道德特別高的人,還有時表示權力特別大的人(君王),究竟表示什麽要看談話的語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