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章 虛空處見道(二)(1/2)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3976更新時間:2019-08-06 19:10:11

    ["2.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銳」指尖利,針刺的劍鋒;「挫其銳」就是要挫掉針刺最鋒芒的部分。為什麽呢?

    我們用針的時候,希望針越尖越好,不過尖到一定程度,針就容易折斷。寶劍也是如此,吹毛斷發的利刃是人們的追求,但是這種兵器往往有個缺點:鋒刃太薄,容易折。

    寶劍的鋒芒也好,針的銳刺也好,過於尖利容易傷到自己。老子要用「挫其銳」告訴人們的就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如果鋒芒太露,不但容易傷到別人,也容易傷到自己,應當適當地削其鋒芒。就像我們手中的縫衣針,既不能太鈍,也不能太尖,像針灸用的針那麽尖,就沒法縫衣服了。

    不過研究這一章,我們也不能走另一個極端,一說「挫其銳」就以為非要把尖銳的部分全部搓掉,如果那樣針就不成為針了。失去鋒芒的寶劍雖然不容易折,隨之也失去了寶劍的功用。我們要著重理解老子舉這些例子做比喻的用意,他針對的是那些喜歡鋒芒畢露,不懂得自謙的人。《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說「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可以做這一句的詮釋,它要告訴人們的是,做人不要飛揚跋扈,不要鋒芒畢露,再說的詳細點,就是別仗著自己有點功勞到處吹噓,看誰都不順眼,要懂得自我貶抑(為而弗持,成功而弗居)。

    「解其紛」,王弼解釋這三個字說是「除爭原也」①;河上公則解釋道:「紛,結根也。當念道無為以解釋」②;高亨先生則認為:「解其紛者,皆民之糾紛,使之無爭無亂也。」③

    我認為這些先生們的解釋,都不夠準確。

    「解其紛」的這個「紛」字,《說文》上說這麽解釋的:馬尾韜也。段玉裁注說韜是劍衣,古時候盛劍的一種套子,作用類似於劍鞘。所以砍人之前,大家先要打開「紛」,把劍取出來。如果說老子在這裏講「解其紛」的意思究是解下劍衣,要拿著劍跟人拚命,顯然不怎麽合理,不符合《道德經》一貫的思想。

    其實「解其紛」在這裏指的是,劍在套子裏,從身上連劍和套子一起解下來,表示放棄使用武力。這種以局部代整體的例子在過去經常見。比如,衛靈公向孔子請教戰陣方麵的事情,孔子告訴他說俎豆這樣的事情自己倒是學過,對於軍事一竅不通。「俎」本來是祭祀時陳列祭品的一種器物,「豆」是一種祭品,孔子用「俎豆」代指祭祀,用俎豆之事代替內政,表示自己隻知道遵照製度管理國家,至於戰爭那些事情,自己不感興趣。

    如果懂得這點,就會明白「解其紛」三個字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放下武器,盡量不要用武力去解決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