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章 私在無私處(三)(1/2)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3480更新時間:2019-08-06 19:10:13

    ["3.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無私」是古人對權力的一種要求。這種要求不是說身為權力者必須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點不能考慮自己。而是指他在行使權力時所應該秉持的一種信念,你不能用權力來肥己,更不能用它來照顧私人關係。

    孔子用「周而不比」四個字來描述對權力的這種要求:作為權力者你應該公平公正地對待治下的民眾,不能有所偏向。普通人則無需如此,身為普通人,你喜歡誰,就可以跟誰好,不喜歡誰,可以離他遠一點,搞一點好東西,跟好朋友一起分享,誰也不能指責你。所以孔子又用「小人比而不周」形容普通人的這一特點,「小人」在這裏指普通民眾,不是指道德卑劣的人。

    天地無私,所以人們對天地充滿感激之情,時時祭祀,天地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聖人無私,所以才會獲得人們的擁戴,他們在人間的地位也是無可替代的。

    我們試想,如果執政者一心為民,最苦最難的事情,沒人肯做的事情,他來承擔,人民享用完了,他才享用,誰能跟他爭奪地位呢?《道德經》第二十二章,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不為己,才是為己;無私,才能成其私。

    孟子見梁惠王,梁惠王問孟子:老先生大老遠地來了,是不是要告訴我一些利國的好方法?孟子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孟子的意思是,你咋總是利啊利的?如果你總想著利,別人也總想著利,大家爭來奪去,你一個人能與整個天下的人爭嗎?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你心裏總記掛著大家,總想讓人們生活得更好,那麽大家必定擁戴你,所以你的利隻在仁義上,不在利上。

    孟子回答梁惠王的話,其思想的根源就在老子「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一句話。有功而不以為功,是古人心中行善的一種最高的境界,這種觀點時不時地出現在古人的談話之中。

    對於上述觀點,我們還可以通過一段曆史,來了解一下。

    公元前544年,鄭國的上卿子展去世,子皮接替了他的位置。當時正好遇到鄭國大饑荒,舊糧吃盡,新糧還沒有下來,老百姓非常痛苦。子皮以子展的名義,賑濟民眾,每戶贈送糧食一鍾(鍾是古代容量單位,各國之間標準不一樣,但無論在哪一國,一鍾都不是一個小數),人們憑此度過了難關,對於子皮的家族自然是非常感激,其家族在鄭國地位從此就變得非常穩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