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章 水性似大道(五)(1/2)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5292更新時間:2019-08-06 19:10:15

    ["5.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言善信」,古人非常重視信。對於權力來講,它的信就是對於製度的堅守,製度是民眾與權力之間的契約。作為執政者,隻有接受社會規範的約束,按照製度管理社會,說到做到,才能獲得人們的信任。如果成天撒謊,到處向人民許願,就是不肯兌現,說大話,使小錢,很快就會被人民拋棄。因此,過去有「君人執信,臣人執恭」一說。「君人執信」說的就是那些君王要以守信為第一要旨。

    孔子師徒非常重視信,子貢向孔子請教為政之道,孔子告訴他要做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問: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項,咋辦?孔子說:那就去掉兵吧。子貢說:再去掉一項呢?孔子說:去掉食,人都有死的那一天,執政者失掉誠信,就會被民眾拋棄,那他就完了。

    有人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表示忿忿不平,認為孔子凈瞎扯,沒有糧食了,人都餓死了,要信做什麽?對此,《國語》中有個故事很好的回答了這一點,當時晉國遇到了災荒,晉文公向大家請教救災的辦法,箕鄭給他出了個一個字的主意:信!對此晉文公十分不解,箕鄭解釋說:隻要老百姓信任你了,什麽樣的災荒度不過去?他們相信你,相信你的能力,相信你的品行,知道你不會背棄他們,人心就不會散,國家就有凝聚力,那些家裏有餘糧的地主就會還不猶豫地拿出糧食來救災。所以孔子說「去食」的意思並不是把糧食扔掉,而是認為無論有多大的災難,執政者都應該首先取得民眾的信任,如果民眾不信任你,就都去逃荒去了。人都沒了,還會有國嗎?

    正因為信是如此重要,孔子才告訴人們:「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今天的人很難想象,信作為一種政治理念,在我們古人心裏到底重要到什麽程度?它到底發揮過什麽樣的作用?古人又是如何認知它的?我們不妨再通過一個小故事領略一下其中的滋味。

    周襄王把原邑賞賜給重耳,但是原邑的人不幹:我們好好地歸屬於王室,現在忽然要聽晉國的,憑什麽?

    對此,重耳也不跟他們廢話,直接派兵征討,而且臨走的時候,還對大家說:拿下原城,隻需要三天。三天如果拿不下來,我就放棄原城。

    三天之後,原城還在原城人的手裏,重耳下令班師。有人說:再打一兩天吧,原城馬上就完了。

    重耳說:算了。得了一座城,卻失去了信用。如果一個國君失去了信用,誰還肯相信他?他還怎麽領導別人?別人知道他那句話是真的那句話是假的?老百姓把執政者的誠信看做是自己的庇護之所,失去了信,老百姓就找別人庇護自己去了,執政者就會失去自己的人民(夫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

    於是,堅決地班師。軍隊剛剛開拔,原人就派人來向重耳投降。其實對於原人來講,歸屬王室和重耳差別並不大,大家要繳納的賦稅,要出的徭役沒有多少差別。所差的是,他們了解王室,不了解重耳,不知道他是否值得信賴,是否真正可以依靠。現在,重耳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了大家,他究竟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人們再無疑慮,自然願意歸服。

    在古代,維係執政者和民眾關係的,就是一個信字。

    「政善治」,這句比較簡單,政事以治為善。「治」,太平,安定。政治的目標就是太平,安定,人們能夠生活在祥和歡樂的環境裏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