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四章 以今能知古(二)(1/2)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5438更新時間:2019-08-06 19:10:21

    ["2.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我們看到周圍的東西,從大到小,給他們各自起上名字,用名字來命名他們,區分他們。當東西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就不大好區分了。比如說塵土,雖然我們也能看得到,但是塵土彼此之間是否也有不同?再比如說,細小到用肉眼不大好區分的蟲子,咋個辦?再比如說,那些我們肉眼根本看不到的東西,當時又沒有顯微鏡,我們根本無法窺知他們的形狀顏色以及種種物理情狀,盡管我們看不到,但是從我們能看到的各種事物可以推測出,他們必定有一定形狀、顏色,彼此之間也有些不同。對於他們,雖然「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但它們卻就在我們周圍。

    我們可以通過我們周圍那些可見的、能區分的事物,可以推測、想象他們的情況。

    老子囉裏囉嗦,花費了這幺多的語言來描述那種我們肉眼看不到的東西,究竟要做什麽?要說明一個什麽道理?最後,老子揭開了謎底:「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禦」的金文字形是一個人握轡行於路中,實際就是駕馭馬車的意思。由此延伸出控製、約束、把握事物的含義。「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的意思是,用現在的辦法解決現在的問題。老子為什麽要講這句話?他講這句話的目的是什麽?與上麵的例子有沒有關係?

    過去什麽樣子?道怎麽來的?我們全然不知,就像那些微小到我們看不到的事物一樣,即便我們看不到,但我們知道它們存在,怎麽知道呢?通過研究那些能看得到的事物來推測,這點頗似古生物學家通過化石來複原古生物。

    道也是如此,雖然它像那些微小的物事一樣不好分辨,但是我們也有了解他們的辦法,可以通過現在的一些常識來推演它。

    我們肚子餓了,想吃東西,吃飽了就不會餓,古人也會肚子餓,他們肚子餓了也想吃東西,就人類這些基本的本性而言,古人和今人沒有什麽不同,這就是最基本的以「今之道」「禦今之有」。

    他們如何處理這些事情?如何解決每個人都想極盡可能地滿足個人需求而帶來的人和人之間的衝突?作為執政者如何解決社會問題?人們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采用什麽樣的法則?

    「執今之道,以禦今之有,以知古始」,就是通過研究現在人們遇到什麽問題,用什麽法則解決,如何處理,來了解過去人們遇到同樣的問題,會怎麽處理,秉持怎麽樣的法則,憑此可以了解到古人持道之始的情形。這是老子在教人們以今知古的法門,這種辦法實際就是追溯。

    「以知古始,是謂道紀」,「紀」在最早指散絲的頭緒,「道紀」就是指道的頭緒,道是怎麽來的,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麽,這些都可以通過分析研究今天的事例,來搞清楚。

    孔子曾用另外一句話表述這種思想:「溫故而知新。」

    「故」在古代有曆史、製度、先人總結的經驗、先例等諸多含義。比如有個人做了一件事情,大家認為這種做法很好,就形成了定規,大家在談起這個定規的時候,會說「某有初」,或者說「自某始」。所謂「初」、「始」就是第一次發明創見,「某」指的就是那位先發起者,最先興起的那個人。「故」與「初」、「始」相對,後人覺得好,繼續照著做,就成了「故」。「溫故而知新」就是研究古人留下的曆史、研究他們總結出的經驗教訓,追逐事物的本原,解決今天的問題。

    中國早期的製度就是由先例累積起來的。現在也有這種現象存在,有人到了單位,遇到問題不知道怎麽處理,就會尋找先例,看前麵的人遇到這種問題怎麽處理的。當然,現在這幺做,大多數是不合法的,是在找潛規則,如果想按照製度做,就不用找什麽先例了。先例在我們今天成了製度與犯罪夾縫中的一種東西,古代不是這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