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七章 自然者為上(二)(1/3)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7016更新時間:2019-08-06 19:10:24

    ["2.其次,親譽之

    這句話有的版本作「其次親之,其次譽之」,高亨先生認為這樣比其他的版本要好,不但讀起來語感好,而且讓人理解起來,覺得滋味綿長,非常有嚼頭。

    如果從作文的角度講,高亨先生講的是不錯,但《道德經》並不是古人炫耀文采的一部著作,以帛書的內容與後麵的版本對比,它非常近似於口語,是口傳心授的產物,人們把前人的話照原樣記錄了下來。後世的版本做了一定的加工,像帛書中的語氣詞「嗬」,後人都把它改作「兮」。

    「親譽之」,比「下知有之」次一等,老百姓覺得那個王不那麽威嚴,從心裏不拒絕它,覺得它可親,平和,跟常人沒什麽兩樣。

    「親」,近也。這個字用在這裏表示民眾願意跟權力者親近,權力者不擺架子;「譽」,稱譽,人們認為當權者做的很好,對其口稱心譽。

    對於民眾和權力的這種關係,《管子》是如此看待的:「不欺其民,則下親其上。」

    啥為欺?欺與不欺的尺度在哪裏?孔子的弟子有若有一句話叫做「禮之用,和為貴」,這尺度就在一個禮字上。禮在古代不但指禮儀,還是包括法律、道德等等在內的一係列社會規範,所以古人才說它有「經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後嗣」的功效。也就是說,《管子》中的不欺是指不欺騙,按製度辦事,該交多少稅,該出多少勞役,都按規定來,別無緣無故地增加,也不要搞歧視,成天帶著幾萬元的名表,圍著幾十萬的皮帶地台上一套,台下一套。能做到這樣,就算是不欺了。

    那麽,「欺」解釋成欺壓不好嗎?從含義上沒什麽不妥,也容易被那些動不動就將人兩分成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人接受。不過,老子說的那個時代的執政者還沒有那麽牛,敢隨意地欺壓老百姓。尤其是在當時人們的思想裏,欺壓是連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從諄諄告誡權力者的「君人執信」中,我們可以了解這點,強調作為君王要守信,這信是啥?就是對人民的承諾,就是製度。

    春秋時期有許多君主被殺被流放,就是因為那時候人們的意識跟現在不一樣,你敢對咱不好,咱對你也不客氣!「有民立君,將以利之」,就是這個意思,養著你,就是讓你為大家服務的,如果不肯好好服務,滾蛋!

    《莊子》中記載了一個這樣的故事,可以給我們參考:

    庚桑楚(老子的弟子)帶著家人搬遷到畏壘山住,家裏那些聰明伶俐的、崇尚仁義的,都紛紛的離開了他①。庚桑楚在畏壘地區住了三年,結果畏壘地方開始大豐收②。於是,這個地方的人就聚在一起商量:這個庚桑楚剛來的時候,我就感覺他不一般,現在更是如此。我們用時日計算就覺得時間不夠用的,但是以歲月衡量,卻又感到時間很充足,日子過得非常悠哉(今吾日計之而不足,歲計之而有餘)。這個家夥不會是個聖人吧?咱們幹嗎不讓他來做我們的首領(「子胡不相與屍而祝之,社而稷之?」)?

    庚桑楚聽說了這件事情之後,感到有些悶悶不樂,弟子們覺得奇怪:這不是挺好的事嗎?您老人家咋還拿捏起來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