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八章 風雨出彩虹(四)(1/2)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3848更新時間:2023-10-26 02:45:44

    [\"4.國家混亂,案有貞臣

    這句話在含義上與上一句比,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思維模式上完全一致。忠臣不是不好,而是隻有在國家出現問題的時候,才會凸顯他的價值,而且結局往往非常悲慘。所以對於一個國家來講,最好的不是有多少忠臣,而是根本不需要忠臣。如何才能做到這點呢?

    齊景公有一次問晏嬰:忠臣應該怎麽對待國君?晏嬰說:如果國君不幸死難,不陪著他去死,如果國君不幸被迫流亡,不跟著他去流亡(「有難不死,出亡不送」)。

    齊景公一聽,都快暈過去了:不是吧?這算哪門子忠臣?國君不愛惜土地,把土地分賜給他,不愛惜爵位,給他優厚的待遇。現在國君遇到難處,他不但不陪著一起遭罪,而且國君流亡,他連送也不送,這算哪門子忠臣?你給說說!

    晏嬰說:國君如果集思廣益,采納忠諫,一輩子也不會遭難,臣子哪有機會跟著去殉難?國君如果肯聽臣下的謀劃,終身也不會被趕出國去,臣下就是想跟著流亡,也沒得機會啊。如果言不見用,國君死了,就陪著去死,這是白死。謀不見從,國君流亡,就跟著流亡,這是詐偽。所以嘛,忠臣就是能讓國君向善,不陪著國君送死的那個人。

    要理解晏嬰與齊景公的這段對話,我們就必須要明白,晏嬰所說的忠臣不是後世所謂的愚忠之臣,而是指有能力、有道德,對國事謀劃得當的那種人。如果不是這樣,忠臣說啥聽啥,如果說錯了咋辦?言而見用、謀而見從是在言必中、謀必成情況下,是經過大家研究討論之後,讓人認為應該采取的情況下。

    春秋期間,弑君時間頻頻發生,把國君趕出國去,逼得國君成為流浪兒的事情也時有發生。在這種情況下,齊景公關心一下忠臣的行為是非常正常的。從二人的對答中我們可以看出,齊景公心中是有一個標準答案的,隻是他希望能從晏嬰口中聽到這個答案。晏嬰的回答,大大地出乎了他的意料。

    晏嬰並不是認為國君死難,臣子就不該跟著死。齊莊公調戲崔抒的老婆,被崔抒設計殺死在自己的家裏,晏嬰去哭難,手下人問晏嬰,是否打算為莊公殉難。晏嬰說:國君如果是為了國家而死,臣子應該跟著殉難(這兒殉難的意思不是自殺,而是勉力討伐弑君的凶手,不成則死),國君如果是為了自己的私事死了,我又不是他的私臣(專門伺候國君起居,照顧國君生活的),幹嗎要陪著他死?從晏嬰不死君難這個故事上我們可以看出,作為臣子死不死君難,什麽時候死,如何死,在古代是有規定的,不可亂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