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五章 輜重為何物(二)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1586更新時間:2023-10-26 02:45:45
[\"2.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是對現狀的一種感歎,表示現在的君王們經常本末倒置,做些「輕則失本,躁則失君」的事情。 說到這裏,似乎並沒有說明萬乘之王的「本」與「君」是什麽。 其實讀《道德經》讀到這裏,應該注意到,這通篇講的都是道與德,是身為君王應該做什麽,為什麽要這幺做的道理。這一章也不例外,老子所講的「本」是接上文「重為輕根」而來,重為輕之本,對於萬乘之王來講,何為其重呢?答案可以是道,也可以是民心,有道就有民心,二者是一回事,民心是君王立足的根本。「君」也是接上文「靜為躁君」而來。老子講「靜為躁君」之靜,本來指的是靜止,但在這裏做了引申,意含雙關,實際指的是無為,是道(在第八章裏,老子講「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在第十六章裏,老子講要「致虛極,守靜篤」)。 「輕」與「躁」主要指的是君王的行為,背離了致虛極與守靜篤的無為原則。 作為一國之主來講,要以民為重,先民後己,民眾才是萬乘之王的根本,「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如可讬天下」,天下為重為君,個人為輕為躁,隻有循道而行,沿著道指引的方向前進,才能得民心得天下,才能算是不「以身輕天下」。 除上之外,這一章還有一點需要人們留意的地方,「萬乘之王」這種提法在史料中,隻見於戰國,春秋時期並沒有這種提法,《道德經》中這種現象不少,這是一些專家學者認為《道德經》是戰國時人所做的一個重要原因。 注: ①王弼本本章為: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聖人終身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上卷,頁69至70。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