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三章 有誌者事方成(四)(2/2)

作者:狼心蒼蒼字數:4328更新時間:2023-10-26 02:45:46

    古人有一種思想,人死了不是身與名俱滅,隻是肉體的消亡,他的靈魂將進入到另一個幽冥的世界裏,繼續生存,而且他們需要接受來自人世間的供養,否則就會變成餓鬼。範匄說了一大串自己家族的傳承曆史,就是要告訴叔孫穆子,像自己家族這樣,世世代代興旺發達,子嗣不絕,死了的先人都能享受到後人的香火供奉,是不是就算不朽了?

    對此,叔孫穆子持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這最多是算世祿,無論換那個朝代,這家人都能混得風生雲起的。當然,這個「混」字用得不怎麽禮貌,因為在古代能做到這樣,單純地靠混是不成的,要有真本事,要有真真正正地為人民服務的本領和機會,要真真正正地為人民服務,獲得人民的認可。

    那麽,怎麽才算是不朽呢?他舉了臧文仲做例子:臧先生是他那個時代的智者,他講的話有許多成了後世的法度,指導著人們。一個人隻有做到這樣,才能算是不朽。

    按照這種標準,孔子、老子都可以算是不朽之人了。

    那麽,具體到「死而不亡者壽也」又該怎麽理解?孔子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仁者」就是指那些維護社會秩序,為人們提供適於生存的社會環境的人,人們生活在這種社會環境下,感覺自由,安全,舒心,快樂,這種社會有「近者悅,遠者來」之美譽。周文王無疑就是這樣一位仁者,他創立的天下,傳承了幾百年,算不算得上「壽」?他自己成了後人的典範,被人長久地紀念,算不算得上「壽」?其實叔孫穆子所說的「不朽」與老子講的「壽」,在含義上是一樣的。

    當然,我們也可以用臧克家的詩來為這句話做注解:「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道德經》絮絮叨叨講了這幺多,就是這幺一個意思,作為社會來講,不得不賦予一部分人權力,這部分人隻有用人們賦予自己的權力為社會服務的時候,才會繼續獲得人們的支持,他們必須做到「行不言之教」,「居無為之事」,要「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要「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總之,要有各種好,不能有一丁點壞。這樣的人,他們的功績將永存天地之間,長久地被人頌揚。

    注:

    ①王弼本本章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任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誌,不失其所久,死而不亡者壽。——樓宇烈校釋:《王弼集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2),上卷,頁84至85。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