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四十四課 文化專製下的沉悶(1/3)

作者:周遠廉字數:7270更新時間:2022-06-18 22:56:32

    餘秋雨:

    我們在前麵為宋代和元代說了不少好話,這與傳統的曆史觀念很不一樣。接下來我們要做另外一番相反的文章了。

    由於時間近,資料多,人們對明、清兩代的事情了解得多一點。寫書、演講、拍電視劇,也常常以明、清故事為題材。社會上經常會遇到一些“名門之後”,不管真不真,說起來也都是明、清兩代名臣或名士的“餘蔭”,卻很少扯到唐、宋。結果,一來二去,明、清通過大大小小很多渠道滲透到我們今天的生活,不少年輕人也隻從明、清來了解中國曆史。

    這種情景,在我看來,是悲哀的。一個古老文明必然會承受時間的篩選,但是篩選可分為“正麵篩選”和“負麵篩選”兩類。這兩種篩選,與社會階層的高低並沒有關係,請看中國普通的百姓也都知道屈原和李白的重量,而那些明、清時代的宮廷煙雲,反而是一些文化人在翻弄。

    中國文化在明、清兩代,也有不少成果,但就整體而言,創造勢頭嚴重減弱。這有多方麵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一種“同質文化”已經繁榮了太久太久,其間的優秀人物已經湧現得太多太多,免不了元神耗散、精魂衰退。它本來應該完成一次根本性的轉型。但是在明、清兩代,中國文化還沒有出現這種轉型的契機。因此,衰落成為一種必然。

    第二個原因是,自朱元璋開始,實行了一種帶有恐怖色彩的文化專製主義,典型事例是“文字獄”。乍一看“文字獄”並不普遍,但它卻構成了一種極為普遍的驚嚇。朱元璋在文化上的自卑轉化成了對文化人的鄙視和防範,“文字獄”正是體現了這種心理。他對每一個案件的具體指控其實並不相信,用現在的話來說,他是故意“找碴”。在這個過程中,他縱容和鼓勵了那些以告密、毀人、上綱上線為職業的文化打手。這場災難延續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再加上無限誇張的“科場案”,充斥著猙獰和血腥。在這種氣壓下,文化創造怎麽談得上呢?

    就在這個時候,歐洲終於從中世紀的長夜中醒來了。由於長夜太長,他們對黎明的呼喚反而特別深刻。於是多頭並進,把歐洲全麵推向進步。中國則相反,一直沒有長夜的體驗,因此也沒有黎明的興奮、覺醒的震撼、訣別的思索、轉型的勇敢。雖然明代在國力上還是世界領先,很多方麵堪稱不錯,但在方向上卻已一步步走向保守、停滯、封閉、自滿、狹隘、僵化。清代前期改變了某些統治方式,卻沒有從根本上轉變這一勢頭,結果隻能被歐洲比下去。到十八世紀末,中國古代的“好日子”,大體已經過完。到了十九世紀,中國將會遭受深重的世界性痛苦。

    因此,我還要大家討論一下明、清兩代在文化上的衰勢。這很重要,直接影響到現代。

    劉璿:

    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秋雨老師所說的“文字獄”,當時因言獲罪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徐述夔寫了“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在他死後遭剖棺戮屍之禍,還被滿門抄斬,故交都被牽連。翰林官庶吉士徐駿的父親徐乾學是顧炎武的外甥,雍正八年,仇家揭發徐駿把“陛下”寫成“狴下”,還有“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無意不留人”的詩句,於是就以“大不敬”罪被斬立決。麵對這些荒唐的慘劇,龔自珍寫了一首詠史詩,其中有“避席畏聞文字獄,著書都為稻粱謀”這兩句,說的就是當時的文字獄太厲害,很多人寫書不過是為了討生活、謀俸祿。當時的知識分子是很可悲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