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821章:錯綜複雜的局麵(1/4)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8528更新時間:2022-07-11 18:17:27

    公元前539年的諸侯還沒有深切地領教到什麽叫成王敗寇,他們因為身上的血統而感到驕傲,認定哪怕過得再慘也是一名人上人,曆經再大的失敗隻要一時肯低頭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而當前的歲月,有姓氏還真的就是人上之人,沒姓沒氏的那一批人才是路邊野草一般的存在。

    不太好多說些什麽,有姓氏的人也不是平白得來,他們的祖輩一定是幹了什麽,活得比其餘另外那些人成功,才使子孫後代得到蒙蔭。

    祖上打拚,後代享福,其實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情,不能算是一種過錯。

    沒有辦法當上“二代”過享福的日子,努力成為“一代”給子孫留資本,應該是這樣的想法才對,也顯得足夠勵誌。

    有人能力的人無法使才能得到伸展,獲得與之能力匹配的身份地位,才是一種錯誤。

    春秋時代有阻斷普通人的向上通道嗎?並沒有完全阻斷,隻是普通人的向上會是一種無比緩慢的過程,源於知識壟斷的關係也很少有普通人可以翻身。

    隻是時代已經在改變,子產那種忽悠人的不算,齊國不完整的變法存在太多的不確定性,漢國將會成為第一個給予普羅大眾改變自己命運機會的國家。

    韓起是地地道道的春秋人,認定自己的姓氏就是輸得起的資本,不是他的想法錯了,其實是沒有真切感受到時代帶來的變化,人依然活在過去。

    不獨獨有韓起有那樣的想法,老牌貴族的想法都是那樣,尤其以各諸侯最為根深蒂固。

    沒有呂武來給諸侯們上一課,類似於勾踐有“臥薪嚐膽”機會的戰敗諸侯真心不要太多,之所以勾踐最為有名,無外乎就是勾踐將複仇的事業給辦成了而已。

    漢國獲得韓國三分之二城邑向東進行了擴張,荀國向西吞了韓國三分之一的城邑,使得韓國進入到名存實亡的階段。

    如果不是韓起還活著,手頭也有四個“師”左右的兵力,其實已經能夠斷定韓國滅亡了。

    四個“師”左右的兵力是韓起保證國祚延續的資本,要讓他攻下“虎牢”再回去收複失地,困難度不是一般的高。

    “漢王並無歸還城邑誠意。”韓起無法理解,心裏有不小的怨氣。

    話說,要有什麽誠意啊?

    韓起現在有呂武想要的什麽嗎?光是接受戰敗的事實,就是誠意咯?

    換作漢軍奪占的城邑遭遇到韓人強烈的反抗,韓起用接受戰敗割讓城邑來討回一部分城邑,倒是有那麽點說法。

    為什麽?挺簡單的。

    韓人想反抗,結果是君王接受了戰敗的事實,將城邑割讓給了漢國,等於也就將他們拋棄。君王都把自己拋棄了,還反抗個什麽鬼。

    這個就是為什麽一些戰勝國明明攻占了某國全境,又或是有能力去攻占某個國家全部的領土,願意接受對方承認戰敗再割讓土地的原因,純粹就是為了消除新增疆域的當地人的反抗意識。

    韓起不知道一點,也就是呂武曾經考慮過讓韓須上位,建立一個傀儡朝廷再慢慢將韓國吞吃個幹幹淨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