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欲寄彩箋兼尺素(2/5)

作者:溫暖字數:12130更新時間:2019-09-19 16:32:11

    與胡蘭成不同,幼年的胡適,家庭氛圍和諧幸福,父母恩愛有加。他三歲時,便得父親胡傳啟蒙,用紅紙上書寫的毛筆字教他識文。父親是教師,不但教他,也教母親,而父親忙時,母親便代理教師一職。良好的家庭教育,使成年後的胡適德才兼備,終於成就了名士大家的鳳儀,讓他得以與結發妻子相攜走到生命的終點。他對西式文明的接受,也不像胡蘭成,需要旁聽才能不倫不類地敷衍一段學業。他入的是上海的新式學校,接受的是澄明端正的規範教育。

    大學者的治學之路,總不會是跟投機二字搭邊的。胡適的中國公學,以及赴美留學名額,都是他一徑考取的。康奈爾大學的學業,是以農科而始,卻以文科而終,可見他對文學之傾情。可以說,從胡適的求學經曆能看出他的專一性情,有始有終,最後學業有成,從未入旁門左道經營過毀壞倫理綱常的事務,更別說做漢奸了。俗語講,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然而在赴美留學考試中,胡適的文章竟考出100分的好成績。他的過人天資加上後天的勤奮,令近代的大多數學者無法望其項背。

    胡適的研究生生涯,是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渡過的,而1917年回國後,他作為正宗的歸國學者,登上北大講壇,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最高學府的教授。美德和學識,可以鍛造出一代先驅。終於,在文學改良運動中,胡適領銜擔綱,推波助瀾,成為時代的弄潮兒,推動了曆史進步潮流的發展。他發表了中國第一本白話詩集,也是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學而優則政,抗戰初期,他出任國民政府參議員,1938年再度赴美,成為國民政府駐美大使。

    張愛玲對胡適的初步印象,源自家中窗下父親的書桌上那本《胡適文存》。愛玲自幼對文字文學有獨到的眼光和鑒賞力,她看《歇浦潮》、《人心大變》和《海外繽紛錄》,是一本本拖出去看,類似課外讀物,而對《胡適文存》是另眼相待的。她會捧著這大部頭的文集,將它搬到書桌上,一點點地過目、品咂。愛玲的父親張廷重,也頗賞識胡適的著作,親自買來由胡適考證過的《海上花》,而另一本他考的《醒世姻緣》,卻是愛玲破例要了四塊錢自己去買來的。這一對父女,雖素來有隙,不甚和睦,但在對胡適作品的喜愛方麵,卻是如出一轍,到底還是父女。胡適的作品,竟然將啟蒙較張愛玲為晚,又不具備她的驚世才華的弟弟也誘惑得不得了,死活拿著不肯放手,愛玲隻得將第一本和第二本先借給他看,自己索性從第三本看起了。後來她到香港求學,在這座城被轟炸期間,還受誘於胡適考過的《醒世姻緣傳》,可謂愛不釋手,在槍炮聲中頭不抬眼不睜地一連看了幾天。甚至炸彈落下來,她都在心裏默念,至少等我看完了吧。

    可以說,胡適為愛玲自幼的文學偶像之一,但成年之後的她,也曾對胡適的詩作產生過質疑,有過簡短的評價。無非還是說以胡適、徐誌摩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其新詩不能在古人的作品之上翻出新意。今日看來,這創新的工作,無疑是由愛玲在小說方麵替胡適完成了。兩人當前的名氣,真是不分彼此。胡適的終身治學,竟是張愛玲的一身靈氣可以相抵的。可見文學創新之魅力所在。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