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三、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2/2)

作者:王迅字數:4010更新時間:2019-09-21 01:39:08

    宋代的蘇軾曾經別出心裁地把他想象中被海環繞的九州大地比作“蛇盤鏡”。此語見於他的《鑿空閣》詩:“……我觀大瀛海,巨浸與天永。九州居其間,無異蛇盤鏡。”當時的人或以為月亮像一麵鏡子,鏡子裏的微黑之處是地影――映在鏡中的地形,亮處是水影。水影環繞在地影之外。詩人更有奇思妙想,以蛇盤鏡喻中國的萬裏河山。若就遠古時代九州大地上各氏族、部落、族團中廣泛存在著蛇圖騰、蛇崇拜現象而言,這片群山生輝、眾水澄澈的大地真像一麵明亮的蛇盤鏡。

    宗教是最早的文化形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中都包含著這一要素。中國原始宗教中的蛇崇拜,就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曆史、道德、政治、軍事、文學藝術等產生過多方麵的影響。

    西漢時期的東方朔曾對他的兒子說:“……聖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用龍蛇來表示聖人之道,這是黃老思想的一種發揮。

    有的現代學者注意到圖騰意識與中國哲學起源的關係,“道”是中國圖騰社會的原則。

    蛇上升到“道”的高度,而且是聖人之道,表明蛇在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已經比在物質生活中的作用更為重要。“大道行於百代,權宜利於一時。”蛇作為道的表現,其重要性應該遠超過蛇的經濟價值和環保意義。實際上,遠在東方朔之前的東周時期,哲人們就常常借助蛇的概念來表述深邃的思想。《老子》、《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呂氏春秋》中都出現過蛇,從不同的角度表現和說明“聖人之道”。這類抽象化的蛇在中國出現的原因應歸結於中國人的生活環境、文化傳統、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等方麵。

    正史中關於蛇的記載、兵書中關於蛇的比喻、文學藝術中蛇的形象,也都表現出蛇在中國人精神生活中的作用,反映了與蛇有關的傳統觀念在曆史、政治、軍事、文學藝術等方麵的影響。

    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色。今天,關於蛇的迷信已經消失或淡化,但曆代人們創造的與蛇相關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