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市井百態畫中遊——宋代風俗畫及《清明上河圖》(4/5)

作者:桑希臣字數:11812更新時間:2019-09-21 05:55:05

    在五米多長的畫卷裏,畫家共繪了550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20多輛,大小船隻20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征。

    張擇端不愧為創作風俗畫的高手。他不但繪出了汴河兩岸宏大的場景,而且在細節處理上也令人敬佩之至。

    按說,汴京當時是擁有幾十萬人口的世界第一大城市,描繪之處可以說是太多太多。然而,畫家卻把切入點放在汴河上。因為,這條河是當時為汴京提供漕運,供應城市生活必需品的重要途徑。而且,在描繪兩岸船隻時,畫家把滿載貨物的船隻吃水很深,水麵幾乎與船幫齊平,而已卸完貨物的船隻吃水卻較淺的區別都一一交待清楚,這說明了畫家對生活的觀察入微。

    畫家在畫卷的後半段,如實地畫出了一段城牆和一座城門,這在一般繪畫的構圖上是很難處理的場麵。試想一幅長長的橫向畫卷,畫麵突然攔腰被一道城牆截斷,實在有悖貫氣的原則,這在繪畫創作中是很忌諱的,安排不當就會使畫麵出現割裂的弊端,造成敗筆。但是在丹青高手的筆下,問題就輕易化之。他巧妙地在畫麵上安排了一支駱駝隊。駱駝隊的隊尾還慢悠悠地在城門內行進,而隊首的第一頭駱駝已經在城門外門洞口露出了半個身子。《清明上河圖》“汴河”局部這支小小的駱駝隊一下子就把被城牆阻隔的空間貫穿了起來。畫家的構思匠心獨運,實在妙不可言。

    在整個畫卷的繪製上,作者時刻注意抓住市井中人和動物的形態動作。如汴河上最大也最熱鬧的虹橋,有托缽化緣的和尚;城門前有米囤為糧店,也有人在曬糧;節令或酬神時,臨時搭蓋戲台,演唱地方戲劇;兩隻狗隨著樂聲,追著花轎,趕上娶親的熱鬧;太液池牌坊邊有比武,兒童立在牛背或人肩上觀看;擔糞人落了一個桶,路人正掩鼻而過;二十匹馬拉著運石大車,前有黃旗開道,此為宮裏所用,旁有乞者三人;鄰河的茶肆顧客頗多,對街有浴室、轎鋪;牧童立在牛背上看猴戲;左下角有走索女郎在表演;一老者正勸架,另一赤臂大漢要趕來加入戰圍;狀元府前,主人正送客,客一坐轎,兩位乘馬(一人已上馬)等等,不一而足。

    市井集鎮一段上,還有更奇妙之處。在一間掛著“趙太丞家”招牌的藥鋪中的櫃台上,竟然放著一隻十五檔的穿檔算盤,據說,在放大鏡下,連那串串算盤珠也一點一珠畫得清楚。在畫幅高度僅有20多厘米的畫中,有如此眾多的人物,而每個人物的大小還不足3厘米,一隻算盤都畫得如此精細,又有誰能說它不是珍品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