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 應時保健(1/5)

作者:董漢良字數:44880更新時間:2019-09-21 06:25:45

    1.夏季疾病多,防治兩結合 夏季是多種疾病的好發季節,所以古有諺曰:“春瞎子,夏郎中,秋箍桶,冬裁縫。”說的是一年四季中主要職業的季節性特色。春天是一年的開端,要知來年吉祥如何,就請算命先生來算卜,所以以算命為業的瞎子就要忙碌了,春季是他們的生意興旺時期;夏季氣候炎熱,病邪猖獗,疾病叢生,所以夏天郎中(醫生的別稱)特別忙;秋天氣候幹燥,家家戶戶的木桶,因幹燥收斂,而致散桶,需箍桶匠來修理,所以秋天箍桶匠特別忙;冬季到來寒風起,人們為了防禦寒邪,都要增衣添被,所以裁縫師特別忙。如何防治夏季多發病,做好應時保健,現簡要介紹如下:

    (1)疰夏防治方法多:歲月時鍾到5月5日,便到了立夏時節。“立”,為開始之意,說明已經進入了夏季。一到夏季,有些人就會出現四肢乏力,食欲缺乏,時時潮熱,消瘦骨立,精神萎靡,頭痛頭暈,夜寐不寧等症,去醫院檢查均無異狀,各檢測指標均屬正常。這就是中醫所說的疰夏。它是夏季常見的時令綜合征。入夏之後,由於氣溫升高,平日體質較弱的人,如兒童、青少年由於不能適應這些變化,就發生一係列以消化係統為主的症狀,雖並非什麽大病,但給健康、生活帶來了影響,所以引起醫、患的重視。疰夏,又稱苦夏,為夏季特有的一過性病症。上海科技出版社為滿足醫、患的需求,填補國內有關疰夏專著的空白,特邀筆者編著了《疰夏百問》一書(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書中對此病症作了較詳細的介紹。現摘要簡述如下,便於醫、患試用。

    症狀:好發青年女性,常見乏力懈怠,精神不振,胸悶頭暈,食欲缺乏,口淡無味,時有低熱,大便溏稀,小便黃赤,麵色萎黃,脈多濡緩,舌淡無華少苔。往往一入夏就發生,待夏末秋涼時不治自愈,諸多西醫檢查皆無殊。

    預防:過去每逢立夏或清明,民間有預防疰夏的民俗。在《帝京歲時紀勝》記載,“立夏取平日曝晾之米粉春芽,並用粉麵煎作各式果壘,往來饋送”。這種用以預防疰夏的節令食品,在清明節著手準備,即用清明嫩柳穿上蒸熟的麵點,陰幹後留著立夏時用油煎給孩子們吃,以防止疰夏;蘇州人立夏時要吃烏米飯或烏米糕;杭州人立夏要吃“三燒”,即燒餅、燒雞、燒酒,或“九時新”,即櫻桃、梅子、蠶豆、筍豆、鰣魚、玫瑰花、萵苣、莧菜、烏米飯。這些預防疰夏的方法延續到今,足見其在民間影響的深遠,其臨床效果的可靠性。但除了這些傳統的方法,還要注意提高自身的抵抗力,多參加體育活動;調理好飲食,在飯菜烹飪上要講究色、香、味、形、意,以引人食欲,飲食要清淡可口、容易消化、多食果蔬、少進油膩;兒童對冷飲多偏愛,要注意適量、少量,不要貪食,更不能暴飲暴食。

    治療:對疰夏的治療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但民間也有許多單、驗、偏方。現作簡單介紹:

    第一,辨證論治。首先分虛實,虛者需辨其氣虛與陰虛,或氣陰兩虛;實者需辨其暑邪與濕邪,或暑濕之邪。在辨別虛實的基礎上,再辨清何髒何腑,以定其病位。一般多累及脾、胃、肺、大腸。根據虛實及髒腑辨證,臨床上常見證型分為:元氣不足、津液耗傷、外感暑濕、暑濕困脾4型。

    ①元氣不足型。精神萎靡,怠惰懶言,肢體酸軟,神疲欲睡,頭暈目眩,多汗短氣,脈濡細,舌淡少苔。治宜清暑益氣,選用清暑益氣湯(《脾胃論》方:人參、黃芪、蒼術、升麻、白術、葛根、澤瀉、神曲、陳皮、麥門冬、當歸、炙甘草、青皮、黃柏、五味子)加減:黨參15克,黃芪30克,白術10克,葛根12克,青蒿10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陳皮6克,炙甘草5克。

    ②津液耗傷型。心煩潮熱,多汗心悸,口幹舌燥,皮膚褶皺,脈細數,舌紅而幹少苔。治宜養陰生津,用王孟英清暑益氣湯(《溫熱經緯》方:西洋參、石斛、黃連、麥門冬、淡竹葉、荷梗、知母、西瓜翠衣、粳米、甘草)加減:西洋參5克(另燉),鮮石斛30克,西瓜翠衣30克,知母10克,淡竹葉10克,蘆根30克,青蒿10克,地骨皮10克,麥門冬10克,生地黃30克,天花粉15克,炙甘草6克。

    ③外感暑濕型。身熱少汗,疲憊倦怠,頭脹而暈,胸悶不舒,納呆泛吐,腹脹便溏,脈浮滑,舌淡苔白膩。治宜宣化暑濕,用雷少逸清涼滌暑法(《時病論》方:藿香、青蒿、連翹、滑石、茯苓、荷葉、通草、西瓜翠衣、甘草)加減:青蒿10克,香薷10克,佩蘭10克,茯苓12克,六一散(包)10克,淡竹葉10克,藿香10克,薏苡仁15克,杏仁10克,豆蔻6克(衝)。

    ④暑濕困脾型。神疲乏力,頭脹頭暈,胸脘痞滿,惡心欲吐,口淡而黏,渴不欲飲,不思飲食,大便時溏,夜間口幹而苦,脈濡而緩,舌淡苔白膩。治宜芳化暑濕,用藿樸夏苓湯(《醫原》方:藿香、川樸、薑半夏、茯苓、杏仁、薏苡仁、豆蔻、豬苓、淡豆豉、澤瀉)加減:藿香10克,川厚樸10克,薑半夏10克,茯苓12克,杏仁10克,薏苡仁30克,豆蔻5克,六一散(包)10克,佩蘭10克,陳皮6克。

    以上的辨證論治處方是筆者臨床應用的基本方藥,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用。但民間尚有許多方法和單、驗方可供選擇,而且方便有效。

    第二,單方驗方。單、驗方其實也需辨證論治,但民間多按症用藥,其方多簡便驗廉,用之得當,效果很好,所以有“單方一味,氣煞名醫”之諺。現選介若幹,以供試用。

    ①祛暑化濕類。金銀花30克,綠豆60克,白糖適量,同煎取湯,頻飲,主治疰夏暑熱較甚,症見發熱口渴,汗出倦怠等症;荷包六一散(六一散10克,荷葉1/4張,包後,紮上針孔),開水泡後代飲,主治疰夏兼頭脹胸悶,胃脘不適,四肢酸重等症;劉寄奴10克,開水泡茶代飲,主治疰夏暑邪困脾,食滯不化之症(劉寄奴,又稱六月霜、消飯花,有清暑化濕、消食導滯、活血化瘀之功效,若用量過大,味太苦,失其清香之味,所以一般用於泡茶,1次在10克以內,市場上目前有一種六月霜茶的袋泡茶,每袋約3克);青蒿茶,即青蒿不拘量泡茶飲用,主治疰夏暑濕中阻,身熱不揚,頭脹頭暈等症;綠豆衣、扁豆衣各10~30克,水煎代茶飲服,入夏之後代茶飲用,有預防疰夏的作用。

    ②健脾益氣類。蓮子大棗羹,蓮子50克,大棗100克,同燉,待蓮子熟爛後吃湯和蓮子、大棗,主治疰夏脾虛氣弱,口淡無味,精神不振等症;百合蓮子湯,百合、蓮子等量,文火慢燉,待百合、蓮子成糊狀即可食用,主治疰夏夜寐不安,精神恍惚,心悸怔忡等症;太子參15克,白術10克,扁豆30克,大棗30克,水煎服,主治小兒疰夏,症見消瘦、納差、便溏;山藥30克,雞內金10克,炒山楂30克,水煎服,主治脾虛食滯,納食不化,少氣無力等症;糯米100克,煎湯代茶飲服,有保肺氣、固衛陽的作用,用於防治疰夏。

    ③化濕清暑類。薏苡仁綠豆湯,薏苡仁、綠豆各等量,加水煎熬成湯服,主治疰夏脾濕不化,暑熱困脾,症見低熱口幹,夜寐不寧,麵浮肢腫,四肢無力等;荷葉30克,扁豆15克,冬瓜皮30克,香薷10克,水煎服,主治疰夏濕阻氣滯,症見晨起麵浮,尿少口淡,納食不香等;神曲10克,蒼術10克,水煎服,主治疰夏暑濕腹瀉,也可製成丸劑,名為曲術丸;佩蘭10克,香薷10克,荷葉30克,水煎服,主治疰夏濕阻中焦,症見口甘而膩,納穀不香,四肢解怠等;豆蔻3克,石菖蒲10克,水煎服,主治疰夏胃濁不清,症見口臭而黏,渴不欲飲等;赤小豆30克,薏苡仁30克,大棗60克,煮後服湯及諸物,主治疰夏脾虛濕困,症見麵色無華,大便溏薄,小便短赤等。

    ④養陰生津類。西洋參5克,西瓜翠衣30克,水煎服,主治疰夏氣陰不足,症見少氣無力,熱則更甚,口幹舌燥,尿赤便秘等;青蒿10克,北沙參15克,烏梅1枚,牡蠣30克,甘草5克,水煎服,主治疰夏暑傷津液,症見口幹舌燥,煩熱不止等。

    以上諸方取材容易,藥食兼備,毒副作用少,在辨證論治的基礎上,根據以上4類單、驗方進行選擇。

    (2)乙腦發病報“防疫”:乙腦,即夏季發生的流行性乙型腦炎,又稱乙型腦炎。一旦發現這種病症,在明確診斷的情況下,及時向防疫部門,或疾控中心逐級上報。它是由乙腦病毒引起的急性神經係統傳染病。臨床上發病急驟,突發高熱、昏迷、驚厥,並有頭痛、嘔吐及腦膜刺激症狀(頸項強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陽性),病情危重,並留有神經係統後遺症。

    症狀:好發於夏季(7~9月),多發生在10歲以下的兒童;起病危急,熱度高達39℃~40℃,頭痛嘔吐,意識障礙,抽搐及腦膜刺激征。實驗室檢查,乙腦補體結合試驗特異性較高。中醫辨證多為暑熱疫毒,按溫病衛氣營血的不同階段進行辨證論治。

    預防:乙腦的死亡率和致殘率均很高,而嚴重影響兒童的生命和健康,所以預防乙腦的發生非常重要。①消滅蚊子,切斷傳播途徑。因為它直接傳播者是蚊子,夏季做好滅蚊工作,兒童要用蚊帳睡覺。②預防接種,不可輕視。在流行季節前1~2個月對6個月以上,10歲以下的兒童,及時接種乙腦活滅疫苗2次,間隔7~10天,以後每年加強注射1次。③中草藥預防。在流行期間可用大青葉30克,水煎代茶。或用金銀花、菊花各等量開水泡茶飲。在農村還可用新鮮的板藍根、野菊花、地丁草、夏枯草等清熱解毒藥煎服。

    治療:發現可疑病例立即送醫院治療,不要用土辦法,如刮痧、吃草藥,否則貽誤病情,導致不治。在醫院要中西醫結合治療,尤其在病情穩定後,配合中醫進行辨證論治,出現後遺症,配合針灸、推拿和理療。這樣可以減少死亡率和致殘率。

    (3)中暑、發痧重在防:中暑常因氣溫過高,空氣濕度過大,環境通風不好,造成人體不能及時發散體熱,從而引起水電解質平衡失調,隨即發生中暑。其中暑前的一係列症狀有的稱為中暑先兆,或稱為中暑輕症,中醫稱為發痧,或謂痧氣、痧症、痧脹。

    症狀:中暑發生前多有先兆,出現全身疲軟,頭暈頭痛,惡心欲吐,出汗減少,神情恍惚;繼則,體溫升高,麵色潮紅,皮膚灼熱,胸悶煩躁;甚則,意識不清,煩躁不安,昏睡昏迷,體溫高達40℃以上,如不及時搶救可引起心衰而危及生命。

    預防:預防中暑,①要避免高溫作業和環境,做好防暑降溫工作。尤其中午氣溫最高時不要外出,不要在烈日下暴曬,不要在悶熱的環境下工作。②改善環境的小氣候,如通過搭建涼棚、水幕隔熱、植樹造林、屋頂噴水,或自然和機械通風等,以降低氣溫和增加濕度,增強蒸發,帶走熱量,從而達到環境的改善。③穿戴淺色或白色,甚至銀色的衣服和帽子,外出要帶傘、開水,及時補充水分,在烈日下要隨時隨地休息避暑,必要時要吃些冷飲。④注意勞逸結合,要有充足睡眠,多喝清涼飲料,如鹽開水、綠豆湯、百合湯等,也可服用仁丹、十滴水,外擦風油精、清涼油等。

    治療:中暑先兆一旦出現立即到陰涼處休息,不要勉強工作,可給予清涼飲料,或服十滴水、仁丹、藿香正氣水等。若中暑症狀明顯,一邊通知醫生或醫療單位救治,一邊進行就地救助,立即將患者移到陰涼、通風處,墊高頭部,解開衣衫,以利呼吸和散熱,並用冷水毛巾敷頭部,或用冰袋置頭部,也可用風扇降溫,注意用力按摩患者四肢,防止外周循環障礙。在醫院救治,根據中暑的輕重緩急,主要是對症治療,也可中西醫配合治療,如在神誌清醒的情況下,給予口服清熱解毒,清暑益氣的中藥,如藿香正氣湯、藿樸夏苓湯之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