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養生準則(1/2)

作者:董漢良字數:3892更新時間:2019-09-21 06:25:47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總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記載:“秋三月,此為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飱泄,奉藏者少。”

    釋義:秋季的3個月,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天氣已涼,風聲急勁,地氣清肅,萬物變色。人們應該早睡早起,像雞一樣,雞鳴起舞,天黑休息,使意誌安逸寧靜,以緩和秋天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收斂神氣,使秋天肅殺之氣得以和平;不讓意誌外弛,使肺氣保持清新,這就是適應秋天的調養“收獲”之道。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要損傷肺氣,到了冬天,就要發生完穀不化的腹瀉症,使人適應冬季“潛藏”之氣的功能減少。

    上麵是人們一直奉行的《內經》中秋季的養生原則,可供我們參考和應用。秋天的具體養生準則條述如下:

    1.燥氣當令,養陰為先 秋季是陽消陰長的季節,盛夏之後陽氣開始內斂,陰氣不斷轉盛,人與秋氣相和諧,就要養陰為先。秋為燥氣主令,夏末秋初為溫燥,這時夏熱的餘威未盡,氣候時有炎熱,民間俗稱“秋老虎”,燥熱傷人,主要是傷人之陰氣,出現傷陰劫液之變,如皮膚幹燥,口幹咽痛,煩躁不安,舌紅少津等;秋末冬初為涼燥,這時秋燥夾雜風寒,皮膚開裂,冷風凜冽,內燥熱而外受寒,氣陰俱傷。所以,秋季要治燥,治燥應養陰,故當養陰為先,多用滋陰增液,養陰生津之品,如梨、秋瓜(新疆的哈密瓜等)、山藥、核桃、花生、蘿卜等。

    《內經》中的養生之道是“秋冬養陰”,所以,秋季養陰是基本原則。天地相應,秋季是收獲的季節,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許多是供人類享用的有形之物,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養陰之品,是大自然賜予人們的。這時許多果實已經成熟,大量的根莖類食物或藥物開始釆挖,如地黃、百合、山藥、蓮藕、各種參類等。所以我們要與天地和諧,順應自然,積極養生保健,用上蒼賜給的藥食之品養陰益精。

    2.肺應秋令,注重養肺 秋燥之氣,過則傷肺,燥氣清肅,其性幹澀,肺喜濡潤,又為嬌髒。《內經》中謂肺“喜潤惡燥”,故燥則幹,幹則咳嗽,常傷肺絡,咳嗽痰血。肺既不耐於濕,又不耐於燥,濕則停飲,燥則傷津。夏末秋初,長夏暑濕未清,故常濕邪夾雜犯肺,常見痰濁不清,咳嗽多痰,胸悶煩熱等症。

    肺為嬌髒,主氣,司呼吸,為體內外氣體交換的髒器,通過肺的作用,吸收自然界新鮮空氣(氧氣),呼出體內濁氣(二氧化碳),進行吐故納新,所以《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天氣通於肺”。若自然界有不正之氣(邪氣),肺亦首當其衝,如葉天士的《溫熱論》中開言便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秋季燥邪當令,無論溫燥或涼燥,首先侵犯肺金,因此預防秋燥溫病,必須養肺清肺,古人所謂“先安未受邪之地”。如秋季多進補肺之百合、白果、哈士蟆、蛤蚧、冬蟲夏草、沙參、麥門冬、蜂蜜、銀耳、燕窩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