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 應時保健(1/5)

作者:董漢良字數:45776更新時間:2019-09-21 06:25:49

    1.寒邪致病時時防 冬季是寒冷的季節,在六淫致病中寒邪當令,所以寒邪致病要時時防。寒邪致病一般情況下分外寒與內寒。

    (1)外寒:感受寒邪,直中髒腑,或寒邪與風邪、濕邪膠結為患,而成風寒或寒濕之證。

    ①寒邪直中。陽虛之人,感受寒邪,寒邪直中肌膚,出現陽虛寒盛之象。多見於老年人及體弱者,常在發生於嚴冬寒邪當令之時,必須及早祛寒溫陽,以防寒邪入裏。

    症狀:陣陣惡寒,甚則蜷縮寒戰,麵色蒼白,語言低微,四肢厥冷,頭痛鼻塞,骨節酸痛,無汗或自汗,脈浮緊重按無力,舌淡紫色或薄白。

    預防:一是做好保暖增溫工作,以祛寒邪。增衣加被,嚴護肌膚不使外露,有必要時加用保暖器,如熱水袋、電熱器等,室內溫度要保持在18℃以上。二是在及時給藥的同時,給予適當熱飲,如熱粥、薑湯等,所用方藥溫陽散寒,如附子理中湯(附子15克,人參10克,白術10克,幹薑6克,甘草5克)急煎服。三是穩定患者情緒,不要緊張、害怕,家人不能手忙腳亂,在積極防寒增溫的同時,馬上請醫生診治,以探求病因。

    治療:溫陽散寒,益氣解表。常用桂枝加附子湯(《傷寒論》):炙桂枝10克,白芍10克,附子10克,生薑3片,大棗30克。若寒甚畏風,可合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麻黃10克,附子10克,細辛3克);氣虛麵色蒼白,自汗不止,加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防風5克。寒邪深重,即用附子理中湯。

    ②風寒犯肺。風寒侵犯肌表,肺先受邪,肺主皮毛,肺氣失宣,出現肺係症狀。常見體質尚可,寒風凜冽的季節,多為病之初期,需馬上托邪外出,重在解表散寒,若治不及時,往往由表及裏,或變化他病。

    症狀:惡寒怕冷,咳嗽多痰,痰質清稀,胸悶氣塞,脈浮緊,舌淡,苔薄白。

    預防:一是寒冬季節盡量少外出,若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防寒措施,如穿上保暖服,戴上圍巾、帽子、口罩等。二是加強冬季的鍛煉,如跑步、跳繩等暖身運動;體質強壯的要進行耐寒鍛煉,如洗冷水澡、冷水洗麵,甚至進行冬泳。三是老弱病殘之體,盡量注意預防在先,及時做好保暖工作,如室內加溫,深居簡出等;多留意氣象預報,尤其是冷空氣來臨的消息。

    治療:發汗定喘,止咳化痰。常用華蓋散(《和劑局方》):麻黃10克,杏仁10克,桑白皮30克,紫蘇子10克,茯苓10克,陳皮5克,甘草5克。肺寒痰多,加川貝6克,象貝10克,薑半夏10克;胸悶氣塞,加全瓜蔞10克,薤白10克。

    ③寒濕入絡。寒濕侵犯經絡,氣血凝滯,不通則痛,常累及肝腎,肝主筋,腎主骨,故在祛風散寒,利濕通絡的同時要補養肝腎。常見於素來肝腎虛弱,風濕偏重之體。

    症狀:腰痛且重,頭痛身痛,無汗拘急,腰冷如冰,喜熱喜按,脈沉緊,舌淡紫色,苔白或微膩。

    預防:一是保護四肢關節及腰部的溫暖,如佩戴護腰、護膝等,以防止風寒侵犯,同時起到保暖的作用。二是不要下冷水或穿潮濕的衣服,防止寒濕入絡。保持身體幹燥、清潔。三是適當地參加運動,尤其是肢體和關節的活動,凡“運動係統疾病,必須加強運動”,這是一般治療經驗。可自己或請按摩醫生,做體外按摩運動。

    治療:溫裏散寒,活血通絡。常用五積散(《醫方集解》):麻黃10克,肉桂6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幹薑5克,白芷10克,蒼術10克,川樸8克,薑半夏10克,陳皮5克,甘草5克,枳殼10克,桔梗5克。可加威靈仙15克,海楓藤15克,丹參10克,桂枝8克,桑枝30克。或服中成藥大活絡丸、再造丸,也可配合湯劑服用。

    (2)內寒

    ①腎虛內寒。腎虛內寒,多因腎陽虛衰所致,陽虛則內寒,故素體陽虛者,複因外寒入侵,則陰寒內盛,表現出種種虛寒跡象。

    症狀:麵色蒼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軟,或伴陽痿早泄,夜尿頻數,帶下清冷,脈沉細無力,舌淡無華,少苔。

    預防:一是平時多進溫補食物,如羊肉、牛肉、狗肉、核桃仁、黑棗等。冬令要進補,如進口朝鮮參、鹿角膠、龜版膠、阿膠等。二是少進或不食冷食,進食宜溫熱的,但不能太燙,以免損傷脾胃。三是避寒就溫,保持身體和室內溫暖,在冬季要關好窗戶,但要保持空氣流通,定時開放和室外活動。

    治療:溫腎散寒。常用金匱腎氣丸(《金匱要略》):熟地黃30克,山茱萸10克,山藥15克,澤瀉10克,牡丹皮10克,茯苓10克,附子10克,肉桂6克。加補骨脂10克,幹薑6克。若陽痿早泄,加淫羊藿30克,仙茅15克,蜈蚣2條,陽起石30克;帶下清冷,加露蜂房10克,川萆薢30克;夜尿頻數,加益智仁10克,桑螵蛸10克,白果8克。

    ②脾陽衰微。脾陽衰微,多因脾氣不足,或脾虛失運所致,表現出脾虛濕滯,寒濕中阻,陰寒內盛之證。

    症狀:麵色萎黃,胃納不振,腹脹便溏,脘腹作痛,痛時喜按喜熱,四肢不溫,或肢體重滯,小便不利,或肢體水腫,脈沉濡,舌苔薄白或有齒印。

    預防:一是做好脘腹部位的保暖,使之不受寒冷,常用護腹或護脘,即使夏天也要佩戴。二是不吃或少吃性寒味甚苦的食物或藥物,如苦瓜、苦參、龍膽草、苦膽、穿心蓮、苦丁茶等;多進味甘性溫的食物或藥物,如大棗、山藥、玉米、蓮子、甘草、飴糖、桂圓、核桃、芡實等。三是飲食有節,不暴飲暴食,不過量飲酒,尤其是烈性白酒,不吃不潔的食物,防止食物中毒。

    治療:溫中散寒,健脾益氣。常用實脾飲(《濟生方》):川樸10克,炒白術12克,茯苓10克,木瓜10克,廣木香10克,草果仁6克,附子10克,幹薑6克,檳榔10克,炙甘草5克,生薑6克,大棗30克。若腹痛,加高良薑5克,烏藥10克;若便溏稀者,加訶子炭10克,石榴皮15克;肢體水腫,加車前子10克(包),澤瀉10克,或加炙桂枝6克。

    ③肺虛寒飲。肺虛寒飲,為肺陽虛弱,陽虛則寒,水濕內凝,濕聚成飲,飲積為痰,痰飲內停,肺為貯痰之器,故常見寒痰積飲之證。

    症狀:畏寒怕冷,背部尤甚,麵色蒼白,瀉痢喘咳,痰多清稀,或如蛋清,痰多而人瘦,少氣無力,語言低微,咳聲低祛,或聲音嘶啞,脈浮而重按無力,舌淡無華,苔白滑。

    預防:一是預防感冒,注意冷暖,一旦感冒要托邪外出,即速用解表之劑以解表,如紫蘇茶、生薑紅糖茶,並覆被取汗為度。二是多進補肺溫陽之品,如當歸生薑羊肉湯,它是溫肺補陽之名方,平時可經常服食。其他如核桃、白果、肉桂也可入膳作菜肴食用。三是秋冬季時可多食蘿卜,以化痰健脾,有“十月蘿卜小人參”,“飯焐蘿卜地人參”的民諺。說明入冬之後,尤其霜降時節的蘿卜是藥食兼優之品。

    ④心陽衰微。心陽衰弱,血脈不充,鼓舞氣血無力,造成脈道阻滯。所以,久病體虛,或暴病傷陽,或高年髒氣衰竭,出現陽衰陰盛,陰寒內生,寒生又致陽損,導致惡性循環。要打斷這種惡性循環,必須溫心陽,散陰霾。

    症狀:畏寒怕冷,四肢不溫,麵色暗滯,心胸憋悶,胸前作痛,脈細澀而微,舌紫瘀,或有瘀斑。

    預防:一是心主神明,主宰人的精神神經的活動,所以,要調暢情誌,不要受劇烈的精神刺激,保持樂觀、愉悅、輕鬆、無負擔的精神狀態。二是胸前、背部、四肢一定要保暖,促使正常的血液循環,不要受冷的刺激,在嚴冬季節盡量減少外出,若外出一定要做好保暖防寒工作。三是“不能不運動,不能劇烈運動”。這是對心陽衰微者提出的基本要求。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促使血流暢通,鼓舞陽氣,排除陰氣;但劇烈運動,要損傷心陽,造成心髒負荷過重,會出現心衰,所以不能劇烈運動,如跑步運動、拔河運動、跳高、跳遠等,宜選擇散步運動、打太極拳等。

    ⑤肝陽不足。肝陽不足,多因肝虛所致,但肝為將軍之官,所以臨床上肝虛證,所見不多。肝虛則生寒,故肝陽不足,陰寒內生,反映出一係列的寒象。

    症狀:麵色青灰,脅下堅脹,腹滿不欲飲食,時時不樂,恐懼不安,如人將捕之,視物不清,眼生黑花,喜悲傷,不得太息,四末不溫,脈沉細而弦,舌淡青紫,苔薄白。

    預防:一是“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以,要護養好脾胃的功能,做好補養脾胃的食養,如用糜粥調養,多進蓮子、山藥、芡實、小米、玉米、大棗粥。也同時服食花粥,如玫瑰花、茉莉花、六梅花、佛手柑花、豆蔻花粥等。二是疏肝解鬱,調暢情誌。有良好的心態,做到遇事不怒,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斤斤計較,多參加文體活動,如唱歌、跳舞、各種體育運動等。三是保暖增溫,尤其因肝寒而出現四肢清冷時,或情緒激動,受到強烈精神刺激時,要給予保暖加溫,如喝點熱開水,手足按摩並保暖等。

    治療:暖肝養血,行氣散寒。常用暖肝煎(《景嶽全書》):當歸15克,枸杞子10克,茯苓10克,小茴香8克,肉桂6克,烏藥10克,沉香3克(衝)。若脅下堅脹,加炙鱉甲10克(先煎),地鱉蟲10克(打),或加馬鞭草30克,以軟堅散積;肝鬱不舒,情懷不悅,噯氣不舒,加玫瑰花3克,柴胡8克,鬱金10克,白芍10克,以疏肝解鬱。

    2.冬季防治多發病 冬季氣候寒冷,又是收藏之季。若有反常之氣,冬應寒而反暖,非時之氣,則使病邪乘機活動,發生時令溫病。或不懂保健養生,冬不惜精,勞欲無度,“冬不藏精,春必病溫”。或體質虛弱,或素有宿疾,逢冬遇寒,不禦寒邪,則病複作。所以,冬季一是時令溫病,即急性傳染病,如流感、肺炎、腦炎等;二是常見的多發病,即內科雜病,如支氣管炎、胃病、凍瘡等。這裏主要談常見雜病。

    (1)內外結合療凍瘡:凍瘡,看似小病,其實給人帶來冬季生活、工作、學習和休息的許多不便。在防治凍瘡上,一強調預防為主,未生先防;二必須內外合治,外治為主;三加強運動,促使氣通血活,尤其發病部位,要加強按摩。臨床上按照輕重程度分為3度:Ⅰ度,局部刺痛,顏色蒼白,日久局部出現青紫或紫紅,按之有涼冷感,遇熱色澤轉為紅腫,並出現瘙癢或疼痛。Ⅱ度,受凍較重,受凍時間過長,組織損傷加重,在紅斑的基礎上,出現大量水泡,破爛後形成糜爛麵,有大量的滲出物。Ⅲ度,受凍嚴重,時間又長,組織壞死嚴重,形成潰瘍。

    症狀:凍瘡是冬季的常見皮膚病,發生於人體的暴露部位,如手、足、麵部、耳、鼻等部位。在長期受寒(溫度在10℃以下)的情況下,受凍的皮下動脈收縮,日久血管麻痹而擴張,靜脈出現瘀血,局部血液循環不良,皮膚出現紅腫、青紫、發癢或疼痛,甚至組織營養不良,發生壞死,出現潰瘍。

    預防:一是入冬之後要注意保暖,尤其是曾經生凍瘡的部位,必須要保護好,不要外露皮膚,做好防護,一般生凍瘡的部位,每年基本一樣,如去年右手生凍瘡,今年也常在右手。二是堅持體育鍛煉,改善血液循環,提高抗寒能力,如跳繩、跑步等,或摩擦局部皮膚,或冷水洗麵、手、澡。三是堅持冷水洗手、洗足、洗麵及皮膚各個易生凍瘡的部位,洗後要予以按摩或塗上防凍油之類。四是穿戴衣服等要寬大、舒適,透氣性要好,如鞋、祙等,要求不擠壓皮膚,保持幹燥、清潔。

    治療:凍瘡的治療需內外合治,以外治為主,也不可忽視內治,並根據不同情況,分別處理。同時,釆用中西兩法配合治療。

    ①外治法。未潰:辣椒100克加水煎,取水趁熱時,外洗患處。或用溫水(50℃左右)洗患處。已潰:蛋黃油外塗患處;或用狗油塗患處。或請西醫外科;清創、消毒、保護等處理。未潰或已潰:芫花、甘草各等份,水煎外洗,洗後局部消毒後保護。此方應用效果較好。無論未潰或已潰皆可用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