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加快構築金三角 全麵建設北上海——南通市實施“金三角”發展戰略的途徑與對策研究(1/5)

作者:張小平陳亮字數:28860更新時間:2019-09-21 08:02:51

    20世紀80年代初,一些專家學者在研究南通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時,提出了“北上海”、“亞上海”等概念,將南通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目標以上海為坐標係,構想南通發展的規模、能級與上海相當。此後,提出構築滬蘇通“金三角”,2003年《南通市沿江開發詳細規劃》將南通發展定位為:“支撐滬蘇通金三角的形成和發展,建成上海國際化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成為長江入海口的‘北上海’。”滬蘇通金三角已從學界的研究對象轉化為政界的規劃內容。

    《南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提出“加快推動形成長三角核心區滬蘇通金三角”。2006年9月6日召開的南通市第十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在大會報告中正式把“全力構建滬蘇通金三角”作為今後的奮鬥目標,要求努力打造城市功能意義和產業層麵上的金三角。至此,滬蘇通金三角完成了由“發展格局”——“戰略構想”——“發展戰略”的認定進程。構建滬蘇通金三角是一個著眼於全局並能帶動全局的宏偉戰略,南通實施金三角發展戰略是促進南通持續快速發展並實現騰飛的最佳選擇。對這一重大課題,要有足夠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並努力探究其實現路徑。

    一、滬蘇通金三角概念與基本內涵

    滬蘇通金三角概念提出已經多年了,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見到一個明確的、公認的、通行的看法和定義。

    (一)金三角褒譽泛稱

    金三角是一個美譽度、含金量、使用率三高的“金詞”。大多數專家學者把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域譽稱為金三角。在長江三角洲經濟區域內,出現了多個“金三角”。滬寧杭金三角、滬蘇錫金三角、滬杭蘇金三角、滬昆(山)嘉(善)金三角等。將滬蘇通、寧鎮揚、錫常泰都稱之為“金三角”。高速公路“金三角”。金三角黃金旅遊線。

    (二)滬蘇通金三角概念指稱

    滬蘇通金三角可以概括表述為:上海、蘇州、南通是長江三角洲上相互接壤、地理形態、城市組團、經濟實力、發展前景三足鼎立、三角展布的核心都市圈城市,簡稱之,滬蘇通金三角。

    (三)滬蘇通金三角基本內涵

    1.上海、蘇州、南通在地理空間上三市區三足鼎立,構成一個大三角形分布形態。

    2.滬蘇通金三角的市域體量相當、城市功能相當、角域體量適當。

    3.滬蘇通三市產業功能和分工相對協調,經濟聯係緊密深厚。

    (四)滬蘇通金三角“含金量”

    1.滬蘇通金三角的長江三角洲含“洲”量。滬蘇通的自然地理區域,是最本原、最直觀、真正意義上的長江三角洲。是“真金”不是“鍍金”。

    2.滬蘇通金三角的區位“含金量”。滬蘇通金三角的區位是“金位”。處於東海、黃海、長江交匯“金點”和長江三角洲“金頂”。沿海經濟帶、沿江經濟帶、沿路經濟帶、沿邊經濟帶四重合經濟“金帶”。

    3.滬蘇通金三角含“經”量。2007年,滬蘇通金三角土地麵積22830平方公裏,土地麵積占全國的0.24%,GDP貢獻指數為8.03%。

    二、構建滬蘇通金三角的客觀依據和戰略意義

    (一)構建滬蘇通金三角的客觀依據

    理論上提出和行動上構建滬蘇通金三角,根本在於,適應“地球村”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時代大潮流,滬蘇通地域連片同“洲”共濟、行政區劃分合依存的曆史大潮流,唇齒相依、互動發展的現實大環境。

    1.經濟一體化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區域經濟一體化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社會曆史大發展的必然趨勢、大潮流

    科技革命是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第一原動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的動力本源。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強化了產業鏈、企業間、產業間的聯合與協作,正越過區界、國界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現代交通、信息產業的出現與發展,正在使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全球化階段,一個相互依存的新時代——地球村時代。任何科學技術成果的傳播,從長期看都是無地界、國界的,科學技術的巨大威力並不以越出國界為盡頭,並且已經躍出地球,到達太空和月球、土星等其他星球。現在人們研究經濟全球化問題,不久的將來,人們將研究經濟太空化、經濟星際化、宇宙化問題。

    市場體製是衝破行政壁壘、經濟疆界的超強穿透力。市場製度同質化必然導致區域經濟一體化。全球化始於全球市場經濟的確立,貿易自由化、要素市場與金融市場擴張是經濟一體化的先導。區域經濟一體化,其本質實際上就是市場化,就是過去以國家、地區、民族等形式劃分開來的經濟體係正以市場經濟的方式重新整合和配置。全球性市場的形成和運行,使區域、世界變得更加緊密,區域一體化、全球一體化進程迅速發展。

    區域一體化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城市化的曆史結果。區域一體化和城市群、城市圈、城市帶在空間、時間表現為互動演進過程。區域一體化即區域都市圈化。城市間的聯係、聯合、合作,必然導致出現城市群、都市圈。實質是由集中化走向一體化,謀求城市群和區域經濟的協調和共同發展。經濟全球化、區域一體化是跨國公司運營發展的現實結果,跨國公司造就當代生產經營、經濟體係的區域化、全球化,並成為區域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的微觀基礎。

    2.滬蘇通構建一體化金三角,是三市內生發展的客觀必然要求

    (1)曆史大淵源。滬蘇通同“洲”共濟,“同裏”融和。滬蘇通文化、民情相近相合,地緣、人緣相親相融。滬蘇通金三角一體化發展,是一個自然曆史過程,天然的依托、依賴、依存從來就沒有因行政的分屬而阻隔、間斷。滬蘇通有相當長的“共同閱曆”,金三角內部的原先“基因”會產生一種“親和力”,共生“同城效應”、“鄰裏效應”、“集聚效應”。

    (2)融合大由路。滬蘇通自然地理上接壤交界,交通體係上互連互通,市場結構上互聯互動,經濟聯係上互惠互利,城市功能上互依互托,文化淵源上相近相親,呈現以上海為重心、三足鼎立、三角互動、唇齒相依、共生共長的基本態勢和發展格局。

    ①國際大都市必由之路。作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上海必須擴展發展空間,與鄰近城市共同形成一個都市圈。從上海現有行政邊界向外的一個圈域,首先就是蘇、通。與其他國際大都市相比較,上海市域範圍明顯過小。因此,為擁有廣闊腹地,構建都市圈便是久盛不衰的重要途徑和必然結果。構建滬蘇通金三角,可以就近就便就省地“擴疆”,上海國際大都市戰略布局可以更舒展、更壯美,“上海需要南通”,北聯南通、北上南通是客觀必然。

    ②江蘇“火車頭”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蘇州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體製活力和內生動力。經濟總量、整體實力不斷增長增強,經濟總量2007年達到5700.85億元,全國排名僅次於滬、京、穗、深,成為江蘇經濟社會全麵發展的先導區、“火車頭”。蘇州快速發展帶來發展空間日益縮小,土地資源利用趨於飽和,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也必須擴展發展空間,滬蘇通聯手一體化,是最佳出路、最好選擇。

    ③江北“北上海”必由之路。構建滬蘇通金三角是南通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城市競爭力的必然選擇。與最鄰近的、實力最強的兩大中心上海與蘇州,形成“同城效應”,有利於更加明確南通的城市功能定位,有利於擴大經濟總量和打造優勢產業,提升南通的綜合實力和城市地位。南通首倡構建滬蘇通金三角,既不是一廂情願,也不是自不量力。南通的地域空間、承載能力、發展潛力、經濟實力、發展態勢為構建金三角提供可靠支撐。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