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搶抓機遇,把南通建設成為江蘇新的增長極(1/5)

作者:張小平陳亮字數:29982更新時間:2019-09-21 08:02:52

    2008年是南通市誌上值得記載的重要年份,這一年南通實現了兩個曆史性突破,一是蘇通長江公路大橋正式通車,結束了南通“有江無橋”的曆史;二是洋口、呂四港通航結束了南通“有海無海港”的曆史。大橋、大港兩大戰略支點的確立,凸顯出南通在長三角和中國沿海經濟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標誌著南通真正意義上進入了通大海、通上海,大開放、大開發的橋港新時代。搶抓大橋通車、海港通航新機遇,把南通建設成為江蘇新的增長極,這不僅是省委、省政府對南通的厚望,也是時代賦予南通的使命。

    如何做好橋港文章,使南通盡快成為江蘇新的增長極,課題組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一、增長極的內涵及作用

    (一)增長極的內涵

    法國的發展經濟學家弗朗索·佩魯提出,增長極是指圍繞主導產業而組織起來的富於創新能力的企業,在某些地區或大城市的聚集發展而形成的生產、貿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運輸、服務、決策等經濟活動中心恰似一個“磁場極”,能夠產生較強的吸納輻射作用。它不僅加快了自身的發展,通過向外擴散還帶動了其他產業和所在地區及周圍地區的經濟增長。

    後人總結概括出增長極較為完整的含義:

    第一,主要的生產、分配和貿易活動,應該對區域的持續增長有推進的潛力;

    第二,對於主導產業的各種聯係,將產生相互補充和互惠互利的交換;

    第三,在國際空間經濟中地理位置有利的區域,出現區位集聚;

    第四,起推動作用的主要產業和與之相聯係的產業,應有足夠的增長,以促進有利的外部經濟和理想的集聚效果;

    第五,具有擴散和回波效應,即通過貿易、交易、社會服務和擴散的一般機製導致腹地的發展。

    由此可見,“增長極”理論的內涵有兩種理解:一是經濟單元,即經濟空間中的推動產業或有創新能力的產業;二是空間單元,即地域上的增長中心。從而涵蓋了產業和區域兩個方麵。

    (二)增長極的作用

    增長極在本域發展中的主要作用:

    1.增長極是參與國際分工和國際競爭的地區全球化和本地化的並行發展。

    2.增長極的極核即推進型產業或有創新能力的產業,具有支配效應和推動效應,它自身的增長和創新誘導、推動其他經濟元素增長。

    3.增長極是人口密集較高的地區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和產生有效需求的有效途徑。

    4.增長極的發展是網絡化發展的重要空間整合形式。

    增長極對周圍區域的作用可歸結為兩種:

    一是“回波效應”或“極化效應”。主要體現在:增長極由於具有某些方麵的絕對優勢或比較優勢而產生向心力,吸引周圍的經濟活動和經濟要素(資金、人才、技術等)向其集中,或優先利用區域內的稀缺資源(如能源、岸線、土地、水等)而發展。

    一是“擴散效應”或“涓流效應”。主要體現在其強大的前向、後向、旁側經濟關聯效應以及產業外遷,資金、科技、文化、信息等“外溢”對周圍地區的帶動和示範效應,促進落後地區發展。

    增長極的回波效應和擴散效應並存,且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中強度不等。在時間上,第一階段,增長極處於形成期,回波效應占主導並呈擴大趨勢;第二階段,增長極處於成長完善期,擴散效應增強,回波效應開始減小;第三階段,增長極進入成熟期,擴散效應超出回波效應發揮主導作用,增長極對周圍區域的帶動作用不斷增強並達到最高水平,區域經濟也達到高度發達階段。在空間上,回波效應和擴散效應相互疊加,由增長極核向外擴散,當然,受不同的自然環境要素和社會經濟要素的影響,擴散強度和擴散距離在各個方向上不等,並可能是非連續的,但在各個方向上都遵循距離遞減規律,即隨距離增大,強度減弱,直至消失。

    二、增長極的實證分析及啟示

    (一)實證分析

    從國家層麵看,我國存在四大增長極。

    第一增長極:珠三角。開發珠三角,目的是為中國經濟的發展尋找出路,尋找增長的突破口。為了搞好珠三角這塊“實驗田”,國家給予珠三角一係列配套的特殊優惠政策,珠三角先聲奪人,取得了巨大成功,形成了第一個增長極。

    第二增長極:長三角。鄧小平同誌認為,沒有同步開發上海是最大的失誤。中央政府決定通過發展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構建中部增長極,帶動整個長江經濟帶的起飛,彌補珠三角輻射帶動力不夠的缺陷。

    第三增長極:京津唐及渤海灣。從決策角度看,開發珠三角、長三角是一種被迫的選擇,是一種轉型戰略,開發京津唐及渤海灣則是主動出擊,是一種提升戰略,目標是通過構建北部增長極,輻射和驅動中國北部地區、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解決南北經濟發展差距問題。經過多年的努力,第三增長極已初具規模。

    第四增長極:東北黑吉遼三省。提出第四增長極主要有三個方麵考慮。首先是西部大開發處於打基礎的階段,暫時還難以成為帶動經濟起飛的一個獨立增長極。通過東西聯動,帶動中部發展的戰略預期難以較快實現。其次是對京津唐及渤海灣輻射帶動能力不足的反思。第三東北地區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解決東北問題刻不容緩。基於上述考慮,中央提出了振興東北,構建中國第四增長極的發展戰略。目前這一極正在推動過程中。

    從長三角區域層麵看,形成多增長極發展態勢。

    以上海為中心,一是從經濟總量貢獻度(經濟總量與全省經濟總量之比)看,2007年超平均水平的城市,南部有杭州、寧波、溫州、紹興、台州等,分別為22%、18.4%、11.6%、10.6%、9.2%;北部有蘇州、無錫、南京、南通等城市,分別為12.9%、15.1%、22.3%、8.3%。二是從經濟總量貢獻度的上升與否看,1978年-2007年貢獻度上升的城市有寧波、溫州、紹興、台州、無錫、蘇州,分別上升2.3、1.1、1.6、1.1和5.2和9.6個百分點。由此可見,寧波、無錫、蘇州等地是區域範圍內重要的增長極。

    (二)啟示

    1.增長極的形成需要國家戰略的決策。從珠三角、長三角到京津唐、渤海灣及東北黑吉遼三省,四大增長極的形成無不體現國家戰略意圖。

    2.增長極的形成需要城市良好的現實基礎。廣州、上海、天津、沈陽等地,都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資源條件,曆史上都曾是國家對外開放的商埠、口岸。

    3.增長極的形成需要跨越發展的主觀能動性。一是搶抓機遇,率先發展。最為突出的是長三角地區中的蘇州、溫州等地,緊緊抓住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民營經濟發展的曆史機遇,搶先實現跨越發展。率先實現跨越發展成為增長極形成的重要表現形式。二是創新思維,勇於發展。改革企業產權製度,促進了鄉鎮企業的大發展;打破“姓社姓資”限製,促進了外向型經濟的大發展;衝破所有製桎梏,促進了民營經濟的大發展。創新思維成為增長極形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三是培育載體,支撐發展。寧波的大小洋山港,蘇州的工業園區,溫州的民營企業對這一地區跨越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載體建設成為增長極形成的重要條件。

    三、南通成為江蘇新的增長極的比較優勢、機遇及挑戰

    江蘇沿海開發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麵,使南通進入了全麵騰飛的關鍵期;國際產業轉移、國內結構調整、江蘇沿海開發為南通創造了集聚要素的曆史機遇期;獨特的區位、豐富的資源、堅實的基礎,使南通迎來了持續跨越發展的黃金期。南通有條件成為江蘇新的增長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