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我的文學“慢船”(1/2)

作者:曾曉文字數:5172更新時間:2019-09-21 11:19:17

    近鄉情怯。

    因為恐懼情怯,便把近鄉的日期一再推延,推延的結果是十八年的闊別。十八年的時光,雖然未把滄海變桑田,未給黑發染霜,但足以把許多印象埋藏,把許多往事遺忘。

    鄉,是黑龍江。

    直到有了一個近鄉的“理由”:開新書發布會。新書為《白日飄行》(又名《夢斷得克薩斯》)、《夜還年輕》,被稱為“曾曉文美加兩部曲”。

    2010年3月14日,新書發布會先在北京舉行。在那個風雪交加的日子,北京的讀者給了我,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海外遊子,熱情的關注。

    大約二十年前,我在研究生畢業後,被分配到國家部委工作。像所有從外地進京的大學生一樣,迅速地被淹沒在人海中。為使精神獲得別樣的舒展,開始發表一些“小資散文”。有的篇幅是豆腐塊,有的比豆腐塊稍大一些。有一次,我的一位同事讀我的散文《戲劇人生》,讀到其中一段:舞台上的悲劇扣人心弦,哈姆萊特式的“生存還是毀滅”的疑問至今縈繞在心頭;我們將坦然地迎接生活中的悲劇,我們不會因結局的悲劇性而放棄人生戲劇淋漓盡致的演出。他笑了,對我說,你住在一間9平米的小屋裏,煤氣罐在你枕頭旁,連個像樣的廚房都沒有,寫什麽戲劇人生?你還是先去看看世界吧。

    一年後,我去了美國,在那裏生活了九年,後來移民加拿大,至今已有七年,經曆了“從漂泊流浪到落地生根”,體驗了“戲劇人生”。這期間去過許多地方,美加的若幹州(省)、捷克、荷蘭、古巴、牙買加、多米尼加共和國……我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仍興致勃勃地等待看另一部分。

    現在我知道,當年的我多麽幼稚。對生活中的悲劇,世間有幾人能“坦然地迎接”?也許“美加兩部曲”所描寫的,正是“人生戲劇淋漓盡致的演出”。

    2010年3月16日,新書發布會在哈爾濱學府書店舉行。門外冷風依然刺骨,但許多讀者朋友到場,帶來了典型的龍江人的溫暖,暖入肺腑。於是有鮮花、鎂光燈、記者采訪……一位忠實讀者還專門帶來為我創作的書法作品。《北方文學》主編佟堃在會上說,“從曾曉文的作品中看到她對黑土地的眷戀之情,看到東北女性的堅毅剛強和大愛大恨,看到新移民複雜、痛苦和不甘沉淪的奮鬥。可以說,曾曉文女士是當代海外華文作家的典型代表,她的作品不僅是了解當代海外華人生活的重要窗口,也是了解當代海外華人文學的重要渠道……”溢美之詞讓我十分惶恐。

    簽售會結束後,我突然意識到,作為一個業餘寫作者,我的寫作時間是零碎的,文學追求是斷續的,但畢竟一直在堅持,至今發表了兩部長篇,二十幾個中短篇,幾十篇散文,幾百篇隨筆……在十幾年的光陰裏,我駕著一艘文學“慢船”,在海洋、河流、湖泊裏漂流,終於回到了故鄉的港口。

    萬裏行舟,並不張揚,也不恣意,隻是左右劃漿,盡了心力。“曾經孤獨,曾經痛苦,曾經流浪,曾經創造。”

    當他人一遍遍地重演衣錦還鄉的故事,載書回鄉,應算是一種特別吧。

    回首航程,我在鬆花江留下一抹波痕,應該是在1984年:取得高考語文成績全省第一名。隨後生活之船駛入海河,在南開大學中文係讀了四年本科、三年研究生。那時埋頭苦學古今中外文學,曾師從崔寶衡教授,專攻俄蘇文學。除了改編過兩個話劇劇本,對創作沒有很多嚐試,但相信在文海中浸潤,我覓到了一些文學感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