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生命是一種觸摸

作者:曾曉文字數:2708更新時間:2019-09-21 11:20:11
我讀過許多年的書。曾經清高,所以活得虛幻;曾經浪漫,自然也脆弱。後來在官場的寒喧和商場的逢迎中,我踩在雲朵之上,四周空氣稀薄,我的生命因此麵色蒼白。 這一切的終結歸於一場實實在在的墜落,我墜落在大西洋彼岸。我聽見自己苦心燒製的美麗的玻璃鎧甲片片碎裂的聲音,還有隱隱抑抑的哭泣。然而在骨傷筋痛之餘,我驚喜得發現自己落在厚實的散發著鮮玉米氣息的土地上。 我原本是在一塊偏遠而富饒的黑土地上蹣跚學步的,在多年的奔跑、騰越和飄浮之後,我重新以我赤裸的雙腳親吻土地。 這是我最初的,也是最終的親吻。 風風雨雨給我荒疏了丈量的雙腿灌輸勇氣,悲悲喜喜給我忽略了真實的心靈帶來震顫。 生命是一種尋真覓愛的觸摸,一種噙淚含笑的感動啊。 這時我知道世間的許多書不是通過文字去閱讀的,而是用心去觸摸的。 我和許多人相遇,許多從未預料到、從未夢想到的人。 我結識了膚色黝黑的越南人、意誌堅韌的越南人。我們從未談起過戰爭,盡管那很可能是促使他們漂泊此地的真正原因。他們給我描述過他們曾經擁有過的中國式樣的深深庭院,也描述過湄公河兩岸的暖暖人情…… 沒有刀光,沒有血影,隻有美國鄉村歌手洋溢著陽光和泥土氣息的聲音。 我們交談,用一種並非彼此母語的陌生語言交談。 戰火和硝煙在我們背後,崇高與卑賤也在我們背後。我們是無足輕重的人物,無法改變、也無法推動曆史。但是在曆史沉重的雕簷下我們擁有一小片共飲濁酒的平和。 我們的心生出小小的手指,在某一個不經意的瞬間,在空中相觸、相握。 我因這樣的相握而感悟曆史而理解生命。 我還遇見過四十幾年前從大陸輾轉到台灣,二十幾年前又從台灣漂移到美國的中國人。對於他們,漂移的苦楚似乎是記憶之湖的漣漪,時而聚斂,時而消散。而故土紅高粱地裏的颯風,金色麥穗上的波浪,卻是縈繞於懷的音樂,激昂纏綿,揮之不去。 他們的鬢毛已衰,但令我淚眼汪汪的鄉音未曾改變。 如果我們都不曾遠離故土,也許會在某一列火車上,某一個晚會上相遇,那麽我們之間就不會有那灣海峽,那灣巨大的曆史裂縫,就不會有“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歎。 幸與不幸,我們在別人的家園裏聚首、碰撞、交流,嚐試著化解隔膜與偏見。 我們知道我們是無力填平溝壑的,隻能彼此伸出藏著溫熱的手,相挽走過短短的一段霧雨彌漫的旅程。 我因這樣的溫熱而體悟血脈而感激生活。 我也認識了許多從大陸非法來美的人。如果時光倒轉幾年,我們想必是無緣握手的。我曾經俯視他們,認定了他們過著機械而麻木的生活。但當我走近他們,發現他們的希望與失望,平靜與掙紮同樣動人心魄。 對於他們,思鄉也是一支吹奏不盡的羌笛曲,無奈春風不渡。他們的美國夢囈夜夜都是故鄉的土語。 他們在辛苦奔忙中偶然投注給我的關切的一瞥,竟是聲氣相投的友人所無法給予的,我把它當作生活的饋贈。如果我不曾,在萍水般的相逢中珍視刹那的貼近,我會千百次地與這種饋贈擦肩而過。 我因為這樣的貼近而感受友愛而疼惜生命。 生命中的許多花兒,被觸摸了,才會開放。 原來不知不覺中我墜落異地,徘徊迷宮,涉水千裏,是為了懂得,懂得生命…… (《中央日報》海外版副刊1996年6月1日)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