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實操案例分享風雲突變的“港灣戰爭”(1/4)

作者:裴中陽字數:10022更新時間:2019-09-21 11:21:03

    2009年7月16日,《ZH日報》報載:

    昨日,開發區舉行ZH港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港務集團)移交儀式,標誌著該公司及其下屬企業劃歸開發區管委會統一管理。

    為貫徹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更好地推動港口發展,更好地為建設世界級石油化工產業基地服務,市委、市政府將港務集團及其下屬企業劃歸開發區管委會統一管理。該公司的移交,有利於港區與開發區在總體規劃、基礎設施、招商引資和資源配置上融為一體,有利於港口更好地服務開發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看似平常的一篇新聞,卻與一年前的戰略整合計劃南轅北轍,堪稱一場驚天大逆轉的“港灣戰爭”。

    且看2008年11月20日的《ZH日報》報載:“昨日,港務集團發展戰略研究成果鑒定會順利召開,省市相關機構領導和專家,以及市港務管理局、港務集團等單位相關負責人出席了會議”。

    當時的計劃方案是以港務集團為主體,統一整合開發區及縣屬港口資源。誰料想半年後卻發生戲劇性、顛覆性逆轉——港務集團被整合了。

    先讓我們把時光回流到2008年初。

    作為市屬國有獨資企業,港務集團主要以港口碼頭為依托進行投資運營。由於種種原因,港務集團多年來一直管控乏力、業績徘徊,更重要地是戰略發展方向不明。如何抓住曆史機遇、實現跨越式發展,港務集團進行資源戰略整合迫在眉捷。

    在此背景下,港務集團與某知名谘詢公司正式簽訂了合作協議,項目組隨後正式入場。

    一、企業關鍵製約因素

    港務集團初創於1990年,注冊資本金6000萬元人民幣;下屬企業共有6家,主要是與港商合資的港業股份公司及荃灣聯合開發總公司(投資雙方均並列第一大股東)。

    港口由荃灣、碧甲和東馬等三個港區構成,港務集團負責主導港區荃灣的投資開發。該港口位於珠江三角洲,為國家一類口岸,腹地發展空間大,集疏運網路發達,是京九鐵路最便利的出海口岸。

    值得注意的是,得天獨厚的港口發展並不盡人意,2007年吞吐量僅為2323萬噸,其中85%為石化產品(以業主碼頭為主)。負責荃灣港區開發經營的港務集團也是有心無力,投資開發與運營管理顧此失彼,近年來貨物吞吐量徘徊在500萬噸上下,而集裝箱吞吐量甚至出現下降趨勢。

    經過係統調研,谘詢公司將製約企業發展的關鍵因素歸納為以下方麵:

    1.體製製約。港務集團是全資國有企業,不具備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經營決策受政府製約很大,資產重組、重大投資均由市政府“拍板”、“包辦”。

    2.機製製約。國資委對經營班子的考核注重短期效益,沒有充分考慮港口行業的特性;國有企業創新難、決策慢且效率低,難以適應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3.資源製約。港務集團實際掌控的岸線資源極為有限,港口土地基本未能確權,且相應資金極度匱乏;人才資源短缺,薪酬待遇明顯缺乏吸引力。

    4.政策製約。由於一直未確認港務集團對筌灣港區的獨家開發權,導致對外招商引資工作陷入被動;掌握大量土地資源的筌灣開發公司為中外合資企業,難以享受政策優惠支持。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