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二、印度古代傳說中的兔與月

作者:王迅字數:1750更新時間:2019-09-21 11:23:35
中國的月中有兔的傳說可能起源於印度。 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七記載: 劫初時,於此林野有狐、兔、壞,異類相悅。時天帝釋欲驗修菩薩行者,降靈應化為一老夫,謂三獸曰:“二三子善安隱乎?無驚懼耶?”曰:“涉豐草,遊茂林,異類同歡,既安且樂。”老夫曰:“聞二三子情厚意密,忘其老弊,故此遠尋。今正饑乏,何以饋食?”曰:“幸少留此,我躬馳訪。”於是同心虛己,分路營求。狐沿水濱銜一鮮鯉,壞於林樹采異花果,俱來至止,同進老夫。唯兔空還,遊躍左右。老夫謂曰:“以吾觀之,爾曹未和。壞狐同誌,各能役心,唯兔空返,獨無相饋。以此言之,誠可知也。”兔聞譏議,謂狐、?曰:“多聚樵蘇,方有所作。”狐、?競馳,銜草曳木,既已蘊崇,猛焰將熾。兔曰:“仁者,我身卑劣,所求難遂,敢以微躬,充此一餐。”辭畢入火,尋即致死。是時老夫複帝釋身,除燼收骸,傷歎良久,謂狐、壞曰:“一何至此!吾感其心,不泯其跡,寄之月輪,傳乎後世。”故彼鹹言,月中之兔自斯而有。 中國與印度之間的交往源遠流長,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有較頻繁的文化交流。中國內蒙、寧夏等地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猴子騎馬青銅飾,大約就是受印度等地關於猴子能夠防止馬的疫病的民間信仰影響而出現的,中國民間後來也有了猴能避免馬的瘟疫之說,《四時纂要》記載:“常係獼猴於馬坊內,辟惡消百病,令馬不著疥。”小說《西遊記》中,孫悟空曾任天宮的“弼馬溫”,此職稱即為“避馬瘟”的諧音。筆者認為,春秋戰國時期鄂爾多斯青銅器中的猴子騎馬銅飾中的猴子就是“弼馬溫”的原型之一,它是受印度古代傳說的影響而產生的。 《戰國策》中“狐假虎威”的寓言,也是從印度古代寓言故事中借過來的。季羨林先生根據月中有兔的傳說在印度起源之古、傳布之廣、典籍中記載之多,認為“說它起源於印度,是比較合理的”。 從春秋戰國時期,印度的某些民間信仰和寓言故事已傳入中國的情況看,當時月中有兔的傳說也有可能傳入中國。 漢代以後,因為佛教的傳入,月中有兔的傳說在中國的影響更加廣泛。於是,漢以後的考古資料中,兔居月中的場景越來越常見。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