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一、兔與政治鬥爭(1/4)

作者:王迅字數:11448更新時間:2019-09-21 11:23:46

    小小的兔,竟然能與中國古代的政治、軍事這樣的國之大事有關,這真是奇特的現象。究其原因,是由於人對兔熟悉。兔的靈活使人們聯想到鬥爭中的瞬息萬變的形勢和快速的反應,兔又是人們捕獵的對象,在圍場上的追逐與規避又與政治舞台、沙場戰地的某些情形類似。此外,還有些曆史事件的發生恰好與兔有些關係,人們認為有些兔神靈與戰爭有關,這樣,便有了兔與政治、軍事的瓜葛。

    (一)“狡兔與走狗效應”

    在人們的狩獵活動中,狗常常是人的助手,而與兔成為矛盾的雙方。二者雖然對立,但獵狗的價值要通過捕兔來實現。古人見慣了獵狗捕兔的現象,創造出了以獵狗與兔的關係來比喻政治鬥爭情勢的名言。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範蠡和文種輔佐越王勾踐完成了滅吳的大業,範蠡決定功成身退,並且寫信給文種,勸他也離越王而去,以避殺身之禍。信中寫道:“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這裏用了“狡兔與走狗”的比喻,說狡兔死了,捕兔的走狗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隻剩下了被殺掉烹吃的價值。提醒文種吳國這隻狡兔已經死滅,幫助越王捕捉狡兔的獵狗――範蠡、文種不再有“捕兔”的作用了,於是就有被越王除掉的危險。文種沒有聽從範蠡的勸告,結果被越王逼迫伏劍自殺。

    西漢時期的韓信也說過與範蠡類似的話。《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韓信助劉邦破西楚,項羽死後,劉邦猜疑韓信要謀反,擒拿了韓信,韓信說:“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這是發牢騷的話,說天下已定,我就該烹了。把自己比做劉邦的良狗。

    從春秋晚期到西漢初,都有“狡兔與走狗”的比喻,看來這是其間數百年中一種流行的說法,為政治鬥爭中的人們熟知。君王殺戮功臣的事件,在中國古代曆史上屢有發生,大抵當強敵已被消滅,功臣已經不再具有克敵製勝的價值,而又功高蓋主,擁有兵權,具有謀反的實力,這時候,君王就要采取斷然措施,措施之一便是殺死一批功臣。於是“狡兔死,走狗烹”的場麵反複出現。這種狀況,對中國的曆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功臣在強敵消滅之後,人人自危,有的采取範蠡的辦法,功成身退。有的欲退不能,仍不免被殺。還有的因已被猜忌,索性真的謀反、篡位。這些情況的出現是由於大家都知道“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或者說規律。為了避免被“烹”,不同的曆史人物采取了各種對策,曆史的發展因此更顯得一波三折,複雜多變。

    東晉時期,掌握重兵的桓溫在滅掉成漢國,收複蜀地之後,引起東晉朝廷的猜疑,公元369年,桓溫率兵北伐,攻打前燕,東晉朝廷采取了阻止北伐的措施。促使桓溫軍事上的失利。桓溫確也有野心,他怕消耗實力太多,也怕滅掉前燕以後朝廷會派出大量州郡官使東晉王朝實力增強,對自己不利,所以進軍緩慢,失去了滅燕的良機。354年,桓溫率兵攻打前秦,隻打到長安附近,也是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局麵出現,或者至少是為了不在滅前秦之後,讓朝廷派來官員坐鎮關中,使朝廷勢力變得比自己更強,因此而猶豫不進,失去了滅前秦的機會。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記載:章武五年,諸葛亮“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上疏(即上“出師表”)“遂行,屯於沔陽”。裴鬆之注:

    郭衝三事曰: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裏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後知,深以為恨。難曰:案陽平在漢中,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嚐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複有於陽平交兵事。就如衝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