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 四舉於禮部乃一得(1/2)

作者:李道英字數:3122更新時間:2019-09-21 12:07:56

    唐朝的官吏來源,大體上有三條路:一是科考。即通過進士、明經等科的考試,選拔人才;二是門蔭。即依靠祖上的功勳循例做官,就是不須通過考試直接做官;三是征召。一些社會名流或有突出才能者,經有權勢的大官向朝廷推薦,由皇帝降詔書請出做官。韓愈既未出身於豪門,不可能享有“門蔭”的優惠,也不是朝廷征召的對象。他要步入仕途,必須靠自己努力,走科舉之路。在韓會去世之後,品格賢良而又意誌堅定的大嫂鄭氏,教育韓愈不輟學業,並按照韓氏奉儒守官的家風,把韓愈送上“學而優則仕”的人生道路;而韓愈自己也頗知自勵,刻苦攻讀;加上當時家庭經濟拮據,解決個人和家族的生計問題已迫在眉睫,也大大增加了韓愈入仕的緊迫感。於是,在唐德宗貞元二年(786),十九歲的韓愈即隻身奔赴長安,開始了他為期十年的求仕生涯。

    “少小好奇偉”的韓愈,看不起那些胸無大誌的凡夫俗子。他立誌“事業窺皋(皋陶)稷(後稷),文章滅曹(植)謝(靈運)。”(《縣齋有懷》)他對自己的學問和才幹十分自負,正像他後來在《複誌賦》中所說:“忽忘身之不肖兮,謂青紫其可識。”就是說,此去京城,隻要自己彎腰,隨便揀個官做是不在話下的。韓愈懷揣著俯拾青紫的美夢,躊躇滿誌,去到長安,然而,求仕之途卻和他的預期大相徑庭。

    韓愈到京後沒有馬上參加考試,而是先對進士考試的程式、命題方法,以及考中者的範文,都進行了摸底式的調查研究,自己得出的結論是:像那些考中者所寫的文章,自以為可“無學而能”,即用不著學就能寫成那樣,信心十足。於是就“諧州縣求舉”。貞元三年,韓愈順利地通過了河內縣和河南府的兩級甄選,獲得了鄉貢的資格。辦好手續後,即入長安應禮部的進士考試,結果是榜上無名。接著又於貞元四年、五年連考兩次,依舊名落孫山。科場連遭挫敗,對韓愈不能不說是沉重的打擊。加上經濟方麵的壓力,著實使他燥慮不安,但他並未喪氣,他決定先回宣城探視家人,途中曾幹謁過渾瑊、賈耽等當代名公。回宣城後與嫂夫人和侄輩們共同生活了一年,使精神放鬆,情緒安靜下來,同時他繼續努力讀書,揣摩舉業,準備再次應試。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