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節 四舉於禮部乃一得(2/2)

作者:李道英字數:3122更新時間:2019-09-21 12:07:56

    貞元七年(791),韓愈入京第四次參加進士考試。唐代科舉考試,規定是用駢體文,又稱時文,而韓愈對這種浮華空泛的駢體文十分反感,堅持寫秦漢式的古文,自然難合主考官的胃口,所以科場三連敗也在情理之中。而貞元七年“知貢舉”的是兵部侍郎陸贄。陸贄是唐德宗時的名相,尤長於寫文章。他的文章雖屬駢體,但有很大的改進。他將古文的筆法融入駢文之中,駢散相間,既有駢文的整飭,又有古文的疏散,是當時真正的文章巨子。輔佐陸贄主持考試的,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古文家梁肅和王礎。而梁肅和韓會是多年的文字之交,又向來賞識韓愈,梁肅向陸贄舉薦韓愈的文章自然不在話下。韓愈雖屢困科場,但因文章寫得好而名氣漸大,再加上鄭餘慶、馬燧、渾瑊等名人的延譽,韓愈終於順利通過考試,進士及第。

    韓愈四次參考,終於及第,自是可喜可賀。同榜考中者23人,多有像李觀、李絳、崔群、王涯、歐陽詹這樣的天下名士,發榜之日,時人號稱為“龍虎榜”,而這些人中後來有多人出任宰相和朝廷重臣。

    唐代有個流行說法:“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意思是說,“明經”是靠背經書的,如果三十還未考中,年紀一大,記憶力差,就更難考中了。而進士科是考詩文的,靠積累,且競爭遠比明經科激烈,所以五十歲能考中,還應是算年輕的。韓愈雖然四次考試才考中,但年方二十五歲,還應算是少年得誌。

    但是,按照唐代的規矩,考中進士隻是取得了當官的資格(唐人稱為“出身”),並非每名進士都可立即入仕。如想早當官吃皇糧,就必須參加吏部(相當於幹部部)的博學鴻詞科考試,唐人謂之“釋褐”,意思是可以脫下平民的粗麻布衣服換上官服了。為了盡早入仕,韓愈又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吏部考試的征程。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