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八節 卷入“台參”鬧劇

作者:李道英字數:2648更新時間:2019-09-21 12:08:09
韓愈宣撫王庭湊,不辱使命而歸,穆宗十分高興,“欲大用之”(一說“且欲相之”),遂改任其為吏部侍郎。吏部為中央六部之首,掌管官吏銓選考課,即執掌人事大權。韓愈作為副部長,權勢當然頗重。 當時的宰相李逢吉是個十分奸詐陰毒之人,雖和韓愈素有交往,但因韓愈在李逢吉和裴度的相位之爭中顯然站在裴度一邊,亦被李逢吉忌恨。當時還有一位名人,即寫《憫農》二首的李紳。李紳當時社會聲望很高,“旦夕且相(將做宰相)”,這個人更直接威脅到李逢吉的相位。於是他便利用職權對韓、李進行了一次別有用心的任命,使二人跌入他所設的政治圈套。 據《新唐書》韓愈傳雲:“時宰相李逢吉惡李紳,欲逐之,遂以愈為京兆尹(長安市市長)兼禦史大夫,特詔不台參,而除紳為中丞。”禦史中丞是禦史台的一把手,而禦史大夫是禦史台的二把手,按慣例,禦史大夫應按時去參見禦史中丞,稱“台參”(亦稱“台謁”),並且,如京兆尹和禦史中丞相遇,理應“避道”(讓路)。由於韓愈是由吏部侍郎調任京兆尹,沒有升官,受了點委屈,作為補償:唐穆宗專為發布詔令:“敕曰:朕屈韓愈公為尹,宜令無參禦史,不得為故常(常例),兼禦史大夫用優之。”就是說,韓愈當京兆尹,另在禦史台兼任禦史大夫,故韓愈可以不參拜禦史中丞李紳。穆宗以為這樣可以平衡各種矛盾,而不明白這樣會引起什麽樣的麻煩,可這正是李逢吉的陰險用心所在。結果,韓愈不去參謁李紳,李紳不高興;在街上相遇,韓愈不讓路,更讓李紳惱火。本來,李紳考進士,是由韓愈向陸傪推薦的十人之一,應是有恩於他的。但後來二人關係不那麽和諧,現在狹路相逢,李紳認為韓愈不守規矩,冒犯了他的權威,於是上書彈劾韓愈,而韓愈也不示弱,拿出皇帝的詔令替自己解脫。李紳為了給韓愈難堪,故意把本應在禦史台受杖責(小杖)的犯人移送到京兆府處理(受大杖責罰),而韓愈則借口京兆府地方小,不予受理,甚至“脫囚械縱去”(將犯人釋放),有意和禦史台鬧對立。李紳對此也無可奈何。李紳有權,韓愈有特權,二人互相爭持,各不相讓。由於二人“文刺紛然”,驚擾了朝野,也影響了公務,而這一結果正是李逢吉所需要的,於是遂以“台(禦史台)、府(京兆府)不協(不協調)”為由兩改其官:讓韓愈再為兵部侍郎,而將李紳逐出了京城,任命為江西觀察使。這一任命,韓愈和李紳均不認可,到穆宗麵前申訴,最後,穆宗決定:任命李紳為兵部侍郎,韓愈再為吏部侍郎,而這兩次任命之間隔了六天。由李逢吉設計並直接導演的“台參”鬧劇亦隨之收場。 韓愈被李逢吉算計,中了圈套,卷入了一場政治風波。韓愈一生,宦海浮沉,多次卷入政治鬥爭漩渦,這是最後一次,因穆宗去世,韓愈因病罷去吏部侍郎之職,結束了自己的仕宦生涯。 韓愈出任京兆尹,從長慶三年(823)的六月到十月共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但他長安市長還是做得有聲有色。據李翱《韓吏部行狀》雲:“改京兆尹,六軍將士皆不敢犯,私相告曰:是(這人)尚欲燒佛骨者,安可忤!故盜賊止。遇旱,米價不敢上(漲)。”韓愈連佛骨都敢燒,他還怕什麽?誰還敢惹他?連皇帝的禦用軍人都不敢惹他,盜賊們當然也銷聲匿跡了。遇到旱災,商人們也懾於韓愈的威望,不敢肆意哄抬糧價。物價穩定,社會秩序良好,這也算是韓愈最後的政績吧。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