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節 名二子用心良苦

作者:李道英字數:2328更新時間:2019-09-21 12:08:51
蘇洵共有三個兒子:景先、軾、轍。景先早夭。蘇軾生於仁宗景祐三年(1036),蘇軾生於仁宗寶元二年(1039)。蘇洵因長期遊學在外,所以由程夫人教蘇軾、蘇轍讀書。 寶元二年(1038),蘇洵舉進士落第;慶曆六年(1046),蘇洵舉製科落第。慶曆七年,屢試不第的蘇洵焚燒舊稿數百篇,輟筆苦讀,也就在這一年,蘇洵寫下了《名二子說》這篇短文。此時,蘇洵三十九歲,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名二子說》是一篇不足百字的記敘散文,是敘說自己給兩個兒子起名的緣由。文章兩段,一說蘇軾,一說蘇轍。 首段說蘇軾:“輪(車輪)輻(車輪中湊集於中心轂上的橫木)蓋(車蓋)軫(zhěn,車後的橫木),皆有職乎車,而軾(車廂前供人依憑的橫木),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大意是說,輪、輻、蓋、軫,對於車來說都有自己的具體職責,而隻有“軾”好像是對車沒有什麽作用。但是,要是離開了軾,這車也就不是一輛完美的車。這是以“車”喻整個國家,以“輪、輻、蓋、軫”喻對國家有用的各種人才:“軾”雖看似無用,但也是車不可或缺的,說明蘇洵對蘇軾的總體評價:是國家不可或缺之人才。接著的一句慨歎,表明他對自己兒子的憂慮。在蘇洵看來,蘇軾率直,表裏一致,不善於掩飾自己的性格特點,是不大符合封建時代為人處世的標準的,所以他擔心蘇軾將來會因不善掩飾自己而遇禍。 次段說蘇轍:“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車走過留下的印跡),而言車之功者,轍不與焉。雖然,車仆(翻倒)馬斃(死),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福禍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大意是說,天下的車子行進莫不依循車轍,但說到車的功勞,並沒有車轍的份兒。可是,車子翻了,馬摔死了,這禍患也和車轍無關,這就是說車轍是善於處在禍福之間的。接著一句慨歎,表明蘇洵對蘇轍的放心。在蘇洵看來,蘇轍超然功過的態度是理想的做人之道,將來是可以遠離福禍,免受其累的。 蘇洵以車為喻,來說自己給兩個兒子起名叫軾、轍的用意。無“軾”,車就不是完美的車;無轍,車就無法行進。軾、轍都是車不能須臾離開的東西,以此喻自己的兩個兒子都是國家的棟梁之才,既表明他對自己兒子的自信,也表明自己希望兒子們能很好為國效力之意。而蘇軾率直,不善掩飾自己的性格又讓他擔心,故有警示兒子之意;蘇轍超然是非功過的性格使他放心,故有對兒子勉勵之意。 知子莫如父。蘇洵能根據孩子的才華、性格特點來給他們取名字,對他們有期待,有肯定,也有擔憂,有提醒,真可謂用心良苦。 明人楊慎評此文說:“字數不多,而婉轉折旋,有無限意思,此文字之妙。觀此,老泉(指蘇洵)之所以逆料(預料)二子終身,不差毫厘,可謂深知二子矣。”(見《三蘇文苑》)說蘇洵預料二子終身“不差毫厘”倒不盡然;說他“深知二子”,可謂中肯。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