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一節 一生交惡王安石(2/2)

作者:李道英字數:3896更新時間:2019-09-21 12:08:52

    關於蘇洵寫《辨奸論》刺王安石一事,文章寫於何時?是否是蘇洵所為?也是曆來多有歧見。

    此文寫於何時?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二說是寫於嘉祐初年,因王安石屢詆蘇洵,蘇洵視之如仇,而張方平和蘇洵素善,也受王安石排擠,所以蘇洵就寫了《辨奸論》一文,私下交給張方平,而不讓歐陽修知道。直到蘇洵去世後,蘇轍請張方平為其父撰寫《墓表》,張方平才將蘇洵所寫《辨奸論》一文全文載出,蘇氏也有意讓人傳之於世。而據張方平《墓表》所載,此文寫於嘉祐八年王安石之母去世之後。現在看來,張說較為合理。

    此文是否是蘇洵所為?清代之前,均無異議。而清代的李紱(fú)和蔡上翔發難,認為此文為邵博之偽託。李紱認為張方平的《墓表》,蘇洵的《辨奸論》及蘇軾的《謝張公作墓表書》均為偽作,與當時情事不合;蔡上翔認為《辨奸論》一文“亂雜無章”,非“千古文豪”蘇洵所為。然我們從《辨奸論》的行文風格和蘇、王交惡的史實來看,此文確為老蘇之作。

    至於蘇洵《辨奸論》一文,無疑,其主旨在論王安石之奸。文中把王安石比作晉代誤國的王衍和唐肅宗時的奸相盧杞,其理由就是說王安石表麵上偽飾自己,“衣臣虜(奴隸、俘虜)之衣,食犬彘(zhì,豬)之食,囚首喪麵而談《詩》《書》”,而背後則“陰賊險狠與人異趣”。因其“不近人情”,故必為大奸,“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王安石生活儉樸,不可認為是其有意偽飾;王安石實行熙寧變法,變法有失誤之處,在變法失敗後,反變法者誣其為奸誤國,顯然是一種偏見和不實之詞。宋人以王安石變法失敗來說明蘇洵有識人的先見之明,看來也是基於對王安石的偏見。

    王安石是傑出的社會改革家和文學家,這已是曆來之公論。王安石以道德、文章和政事為後世所推重,所以蘇洵以此文論王安石為奸佞,確屬偏激情緒左右下之偏見。然其文“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少有)不為大奸慝(tè,邪惡)”的立論,倒是可以供曆代執政者借鑒的。

    蘇洵與王安石交惡,並非政見不同,亦非有深仇大恨,實為文人相輕之痼疾和各自性格的缺欠所致,後人不得不深為這兩位文學巨子可惜。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