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十四節 與尊師歐陽修

作者:李道英字數:2368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06
《宋史·王安石傳》說:“友生曾鞏攜以示歐陽修,修為之延譽。擢進士第。”歐陽修比王安石大十四歲,宋仁宗寶元、慶曆之間,歐陽修的文名已遍天下,獎勵後學不遺餘力。曾鞏將王安石推薦給歐陽修,歐陽修為之呐喊,據說當時歐陽修請曾鞏轉致王安石,請他到府上麵談,但王安石始終沒有登門,這也很符合王安石狷介的性格。 嘉祐二年(1057),王安石入朝為群牧判官,此時歐陽修也完成出使契丹的使命回到朝廷,為禮部尚書,權知審刑院。歐陽修對王安石依舊十分看重,寫了一首詩《贈王介甫》送給他:“翰林(指李白)風月三千首,吏部(指韓愈)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試拂弦。常恨聞名不相識,相逢樽酒盍留連。”對王安石的詩文給予高度評價,並表示相識的強烈意願。王安石為此答詩《奉酬永叔見贈》曰:“欲傳道義心雖壯,強學文章力已窮。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把歐陽修比作當代的孟子和韓愈,極表讚美之意。在此後一年內,王安石又一連給歐陽修寫過幾封信,並附上自己所作新詩。如其《上歐陽永叔第二書》說:“某以不肖,願趨走於先生長者之門久矣。初以疵賤不能自通,閣下親屈勢位之尊,忘名德之可以加入,而樂與之為善。顧某不肖,私門多故,又奔走職事,不得繼請左右。及此蒙恩,出守一郡(知常州),愈當遠去門牆……以事之紛擾,未得具啟,以敘區區鄉往之意。過蒙獎引,追賜詩書,言高旨遠,足以為學者師法……”也高度評價了歐陽修,並表達深深的仰慕之意。當時王安石知常州,後又提點江南東路刑獄。歐陽修對王安石十分關注。他在《再論水災狀》中,對知池州的包拯,知襄州的張瑰,崇文院檢討呂公著和王安石大加褒揚,稱王安石“學問文章,知名當世,守道不苟,自重其身,議論通明,兼有時才之用,所謂無施不可者。”他建議朝廷重用此四人,“置之左右,必有裨益”。 熙寧變法開始後,歐陽修知青州,對青苗法多有批評。王安石雖有不滿,但似乎還未傷二人之間的私人感情。熙寧三年(1070),王安石同平章事(宰相),歐陽修知後,於次年春寫了《賀王相公拜相啟》,對王安石“受萬乘(指神宗皇帝)非常之知”並未表示異議。後歐陽修請求退休,有人請挽留,王安石曾說過像歐陽修這樣的人“在一郡則壞一郡,在朝廷則壞朝廷,留之安用”的狠話,此事歐公或不知,或知而未予理睬,二人並未因此反目。至歐陽修去世,王安石寫下了《祭歐陽文忠公文》,說出了“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複見,而其誰與歸”之類發自肺腑的話語。 王安石和歐陽修雖有因政見不同引起的不快,但二人在數十年的交往中,互相尊重、仰慕、稱頌是其私誼之基調。由於歐陽修的寬仁大度,故二人生前不曾公開反目;由於王安石知錯能改,在歐公去世後,寫祭文高度評價歐陽修的道德、文章和功業,極表仰慕向往之深情,終使二人的友誼有了一個較為圓滿的結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