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八節 烏台詩案(1/2)

作者:李道英字數:3756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15

    蘇軾在其《上神宗皇帝書》中全麵批評了熙寧變法,這引起了王安石和新黨的極大不滿,一些人開始羅列不實之詞,彈劾蘇軾。這些誣陷雖然“窮治無所得”,但已使蘇軾深感政治環境之險惡。加上歐陽修已經退休,曾鞏也到越州任通判,他的表兄和密友文同也已出守陵州(今四川省仁壽縣),其他朋友如劉攽(bān)、劉恕等也都因論新法“不便”而紛紛到地方上任職。在此情況下,蘇軾也無意再在朝中周旋,三十六計走為上。於是蘇軾請求外放任。熙寧四年(1071)六月,他出任杭州通判(知州之助理)。此後,他又相繼知密州、徐州和湖州。

    在長達八九年的地方官生涯中,蘇軾接觸了種種社會實踐和平民百姓,耳聞目睹了民間疾苦和各種不合理的社會現象,而“言必中當時之過”(《鳧繹先生詩集敘》)的蘇軾,抱著“一肚皮不合時宜”的看法,把這些見聞都寫入詩中,並予以批判。如寫遇到水災的百姓:“蠶欲老,麥半黃,前山後山雨浪浪。農夫輟耒(chuōlěi,停止耕作)女廢筐(停止采桑養蠶),白衣仙人在高堂。”(《雨中遊天竺靈感觀音院》)意在諷刺官吏們高高在上不顧民間疾苦;“今年粳(jīng)稻熟苦遲,庶見風霜未幾時。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眼枯淚盡雨不盡,忍見黃穗臥青泥!茅苫(shàn)一月隴上宿,天晴裝稻隨車歸。汗流肩赬(chēng,紅)載入市,價賤乞與如糠粞(xī,糙米皮)。賣牛納稅拆屋炊,慮淺不及明年饑。官今要錢不要米,西北萬裏招羌兒(指西夏)。龔黃滿朝人更苦,不如卻作河伯婦。”(《吳中田婦歎》)自然災害,賦稅沉重,穀賤傷農,對遼和西夏的歲幣等負擔完全轉移到老百姓身上,農民千辛萬苦收獲的糧食,還不夠對付官府的征斂。此詩集中反映了生民之疾苦和新法之弊端。很顯然,蘇軾這些憤世嫉俗、冷嘲熱諷的詩作已超出了封建統治者容忍的範圍,並且一批奸佞小人早已在暗中盯上了這位恃才傲物、訕上罵下的蘇軾。

    蘇軾到湖州任職不久,即遭到數人的彈劾。禦史中丞李定給朝廷上劄子,羅列蘇軾有可廢之罪四條:“先騰沮毀之論”“怙終不悔”;“傲悖之語,日聞中外”“鼓動流俗”“言偽而辨”;“不循陛下之法”“不服陛下之化”“行偽而堅”;“肆其憤心,公為詆訾(zǐ,毀)”“怨不用己,遂一切毀之,以為非是”。認為蘇軾目無皇帝,“傷教亂俗”,罪不容誅。監察禦史裏行舒亶(dǎn)給朝廷上劄子,斷章取義,羅列蘇軾詩句,說蘇軾譏諷時政:“陛下發錢以本業貧民,則曰‘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課試郡吏,則曰,‘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lǔ,鹽堿地)變桑田’……”認為蘇軾“造作讒說”“包藏禍心”;“懷怨天之心,造訕上之語”,“雖萬死不足以謝聖時!”監察禦史何正臣給朝廷上劄子,指責蘇軾“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訕謗譏罵,無所不為”。又說“一有水旱之災,盜賊之變,軾必倡言,歸咎新法,喜動顏色,惟恐不甚。”要求朝廷“大明誅賞,以示天下”。宋神宗本不欲深究此事,但眾人陳詞激烈,要求嚴懲蘇軾,遂令禦史台派人拘捕了蘇軾。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