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二十節 蘇王金陵會(2/2)

作者:李道英字數:3018更新時間:2019-09-21 12:09:23

    蔡絛(tāo)《西清詩話》稱:“元豐間,王文公在金陵,東坡自黃(州)北遷,日與公遊,盡論古昔文字,閑即俱味禪說。公歎息與人曰:‘不知更幾百年,方有如此人物!’”對蘇軾稱賞備至。《潘子真詩話》中還有蘇、王二人手書詩作互相奉贈的記載。蘇軾在金陵流連數日,二人唱和頗多。蘇軾的《次韻荊公四絕》第三首有雲:“騎驢渺渺入荒陂,想見先生未病時。勸我試求三畝宅,從公已覺十年遲。”前聯寫王安石閑退半山園時騎驢訪勝的情況,後聯表示接受王安石的勸告,在此買田定居,與王安石同隱鍾山。事雖不果,但二人真情相處,友誼之深,不難想見。

    金陵分手後不久,蘇軾就致信王安石:“某遊門下久矣,然未嚐得如此行。朝夕聞所未聞,慰幸之極!已別經宿,悵仰不可言。”蘇軾行至儀真,又致信王安石,表達了經常往來的願望。王安石在《回蘇子瞻簡》中也說,分手之後“俯仰逾月,豈勝感悵!”

    金陵相會是蘇王交往中最快意的一次聚會,也是最後一次聚會。一年多以後,即元祐元年(1086),王安石便在金陵與世長辭。當時正任中書舍人的蘇軾奉命起草了《王安石贈太傅敕》,稱王安石“罔羅六藝之遺文,斷以己意;糠粃百家之陳跡,作新斯人”。對王安石的道德文章給予了高度評價。

    金陵相會,不但在二人友誼發展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給人們留下了樂道的文壇佳話。蔡上翔在《王荊公年譜考略》卷二十三中說:“兩公名賢,相逢勝地,歌詠篇章,文采風流,照耀千古,則江山亦為之壯色。”

    蘇軾與王安石金陵相會,時王安石六十四歲,蘇軾四十九歲。這兩位熙寧變法時的政治對手,此時已成為推心置腹的朋友。時間可以化解一切矛盾和恩怨。蘇王金陵相會,再次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