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46. 君子含辱而不辭,下之而不疑

作者:張曦字數:2166更新時間:2019-09-21 16:54:13
原文 是故,君子知屈之可以為伸,故含辱而不辭;知卑讓之可以勝敵,故下之而不疑。及其終極,乃轉禍為福。屈讎而為友,使怨讎不延於後嗣,而美名宣於無窮。君子之道,豈不裕乎!且君子能受纖微之小嫌,故無變鬥之大訟;小人不能忍小忿之故,終有赫赫之敗辱。怨在微而下之,猶可以為謙德也;變在萌而爭之,則禍成而不救矣。是故,陳餘以張耳之變,卒受離身之害;彭寵以朱浮之隙,終有覆亡之禍。 ——劉邵《人物誌·釋爭第十二》 譯文 因此,君子懂得屈身亦可以是伸展,所以含辱忍垢而不推辭;知道卑下謙讓亦可以勝敵,所以謙下而不遲疑。至於終極之時,乃轉禍為福。使怨仇不會延及於後代子孫,而美名宣揚於後世無窮。君子之道,難道不是非常寬裕可行嗎!再者,君子能夠接受纖細微小之嫌疑猜忌,所以沒有變成爭鬥之大爭訟;因小人不能忍受小小忿恨德緣故,終究有極大之失敗與恥辱。怨怒尚在微小之時而能謙虛卑下於人,尚且可以因此而表現出謙遜美德;變故尚在萌芽之時而與人爭執,則禍患將成而終究難以挽救。因此,陳餘因張耳的變故,最終自身遭受傷害;彭寵因為有對朱浮怨仇,最終有覆亡之災禍。 縱橫家智慧故事 君子能屈能伸,小人不能忍受小小忿恨德,才會招致災禍。秦朝時候的張耳、陳餘起初是好友,一為將一為相,卻由於嫌隙猜忌最終釀成禍患。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八月,張耳、陳餘隨義軍大將武臣趨至邯鄲。時陳勝在陳地稱王。於是張耳、陳餘亦勸武臣在趙地稱王。武臣遂自立為趙王,以張耳為右丞相,魯騷為左丞相,陳餘為大將軍。不久,趙王武臣和左丞相魯騷被部將李良殺死,張耳因耳目較多,及時潛蔽逃脫劫難。事後張耳及時招集未叛士卒約數萬人,並與未遭劫難之幕僚商議,將原趙國後裔趙歇立為趙王,遷居信都(今邢台東北)。時為秦二世2年(公元前208年)。同年閏九月,秦軍主將章邯占據邯鄲。此時張耳與趙王歇已走入钜鹿城;但很快被追擊的秦軍圍困起來。是時陳餘則北收常山數萬人,屯駐於钜鹿之北,張耳譴使數次召陳餘進兵解圍,而陳餘則自恃兵少,難以敵秦,不予授救。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月,項羽率援趙義軍北渡漳河,連連破敵,遂解钜鹿之圍。十二月,張耳約見陳餘,責其不肯救趙之過;又疑張厴、陳澤二將被其所害。陳餘怒解印綬推給張耳。張耳驚楞不知所措,未即接受。陳餘起身入廁,幕僚對張耳道:“此乃天賜於你,若不取,反受其害。”張耳遂佩其印緩,取其兵權。張耳收陳餘兵權後,餘常獨與軍中最要好的數百人漁獵於河上澤中,由此,張耳與陳餘失和而成仇。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