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六節 秋穀

作者:石建旺字數:1688更新時間:2019-09-21 21:33:55
在長治市東南方八裏遠近,有一座山名曰“秋穀”,您知道嗎?它得名不僅僅始於一個人的別號,其中還包含了特殊的文化意義。如今,斯人已逝,可這座山卻仍然承載著一代賢者的往事。 秋穀之名,民國年間《重修秋穀山龍洞廟碑記》說得清楚:秋穀之名,何自始乎?始於元中葉,李道複先生本蜀人,卜居此山,封“秦公”,改封“韓公”,元仁宗親書“秋穀”二字賜之。後此山遂名“秋穀”。 據史料記載,李孟(1255—1321),字道複,號秋穀,潞州上黨人。祖父昌祚,任金朝潞州稅務同監,歸降蒙古後,授潞州招撫使,佩銀符。父親唐,通蒙古語,從軍於陝西、四川等地。李孟少時隨父遷居漢中,後又入川。李孟習儒學,通經史,曾開門授徒。在元成宗鐵穆耳即位之初,曾侍奉過元朝四代皇帝,兩克內難,三入尚書,三封國公。尤其輔佐元仁宗施行新政,推行漢法,並於延佑二年,深受仁宗信任和倚重的李孟主持了元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並作《初科知貢舉》。 如今,在秋穀山上到處可見秋穀先生留下的遺跡。秋穀山的半山腰,撥開茂密的草叢,仍可覓得李孟手跡。一塊巨石上,右書“秋穀”兩個大字,左書“平章秦國公李道複”幾個小字,均為楷體。據說,李孟於晚年曾回鄉葬父,因為李孟少時離開上黨,有關李孟重返上黨的史料記載也就僅這一次。 山以人名,人因山著。碑文中的“卜居”,講的便是李孟回鄉葬父之後,曾隱居於秋穀山。史上說,李孟從北京回到家鄉上黨,直至返京,前後有十個月的時間。除去辦理喪事用的四五十天,根據當時交通狀況,拋卻往返耗時,他在家鄉應該隱居有六七個月之久。 在秋穀山下的南山頭村,現存宋、金時期的老院一座,重建於清朝末年民國初期的李氏祠堂,說明李氏在秋穀山下是一個大的家族。可惜由於戰亂、災患,如今早已破敗不堪,但這些足以說明李姓當時的確為村中主要大姓。在村中的家戶門口,隨處散落著的青石碑刻,也都足以證明李孟就出自南山頭李氏家族,是李氏的先祖之一。 一個人,一座山,一段曆史,這些都是先人給長治留下的極其珍貴的人文財富。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