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7章 肩挑明月過天涯(1/4)

作者:熊召政字數:9106更新時間:2019-09-21 23:23:00

    一

    最近,我遊了一趟青城山。

    中國道教的創立者,即被後代神化了的人物張天師,據說在青城山得道並創教。青城山因此而名聲鵲起。

    其實,在張天師之前,青城山就已經是古之名山了。據《史記? 封禪書》記載,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便命令負責祭祠的官員,把全國各地的名山大川編序造冊,統一規定祭祠的級別。當時列為國家祭祠的名山有18座,四川占了兩座,即瀆山和江祠。這江祠,即是青城山的古名。

    青城山屬邛崍山脈,背依嵯峨雪山,麵對坦蕩肥沃的成都平原。“蜀山西南千萬重,仙經最說青城峰。”錢起的詩,道出了青城山在巴蜀的地位,它的價值更多地是列籍於“仙經”。當我置身其中,看到滿山蒼翠的林木和蔥白的流泉,一縷懷古的幽情便悠然而生。“自古名山待聖人。”於右任先生遊青城山時發出的感歎,同樣激發了我心中的滄桑感。

    自漢以後,曆代有多少文臣武將,墨客騷人,方士羽客,都曾來到青城山中,把他們人生的理想,塵世的坎坷與進入神仙世界的渴求,寫在山間卷舒的白雲上或宮觀寂寞的青燈下。在中國,大凡功德永垂人間者,死後一定會得到香火的祭祠,或幹脆列入神仙的範圍。在道家理想的最高層次上,人與神是融為一體的。但我認為,聖人與神仙,是不可能合二為一的。在上古的典籍中,那些煉丹造符,友鹿餐霞而達到長生不老者,則被稱作神仙。而聖人,則指的是那些道德高尚,指出人類生活方向的大智大慧者。名山之於神仙,好象雲彩之於天空,樹木之於大地,是一種相生共榮的關係。象黃帝之於崆峒山,老子之於終南山,張天師之於青城山。莫不兩美兼具,相得益彰。這似乎成了一種定式。人們遊覽名山大川,往往都是想造訪神仙的遺跡。隨著科學的發展和普及,現在的人們已不再相信神仙的存在。但作為抗拒世俗生活的需要,逃避現實痛苦的心理企求,人們還是願意讓虛無飄緲的神仙世界暫時麻痹一下自己的心靈。在這個問題上,即使那些滿腹經論的智慧之士,也難免其俗。青城山中有幾幅對聯,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福地證因緣,萍水相逢,誰是主人誰是客

    名山推管領,蒲團靜坐,半成隱士半成仙

    楊乃文撰

    一簾花影交鸞尾

    滿地香芝幻鹿胎

    張問陶撰

    鍾敲月上,磬歇雲歸,非仙島,莫非仙島

    鳥送春來,風吹花去,是人間,不是人間

    佚名撰

    在他們眼中,青城山即是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一抹霞光、一束花草、一簾幽夢、一盞青燈,莫不都是神仙心靈的投影,都可以撫慰世人創痛的心靈。“萬方多難此登臨”,不要把這萬方多難簡單理解為戰亂與流離。其實,我們的人生,又有多少日子,不是在多事之秋中挨過。

    神仙是無憂無慮的。事業功名,家庭生計,是非恩怨,生老病死。作為人所不能逃避的這一切苦厄,卻從來不會去幹擾神仙的生活。這便是人們向往神仙的理由。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